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光輝燦爛。每一個中國人從他的孩提時代起都會或多或少地背誦唐詩宋詞。凝練優美的語言、曠達雋永的意境、真摯率性的情感、深邃悠遠的思想,都濃縮在短短的幾行漢字中間,美麗、典雅、靈動、蘊藉。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藝以其強烈的形式美感和獨異的音韻節奏,向后來者傾吐著文人的衷腸、訴說著歷史的變遷,傳遞著知識的秘密,彰顯著文化的力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
幾千年來,“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習主席在《講話》中深刻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主席曾多次引用並列舉那些深刻影響歷代中國軍人的傳統詩詞,強調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養戰斗精神。在新起點上繁榮發展軍事文藝,離不開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回望來路,軍事文藝的發展始終與國家民族的整體命運緊密相連。“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特定的題材內容塑造了軍事文藝慷慨悲歌、雄渾壯麗、崇高陽剛的審美品格,也傳承了中華文化豐饒發達的根系中入世、剛健之一脈。軍事文藝厚重的文化傳統、獨特的精神氣質、深刻的思想內涵不是憑空生出,更非照搬西方﹔而是植根中華文化的沃土,直面中國現實的境遇,代表民眾普遍的願望,回應時代熱切的呼喚。
上溯中華文化之源流,軍事文藝底蘊深厚﹔匯入中華文化的主潮,軍事文藝奔流不息。
主持人:傅強
一
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放眼中外,縱覽古今,凡是在世界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和民族,在其發展進步的道路上都會孕育出光輝燦爛的文化,都會迸發出影響深遠的思想。文化是支撐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興旺發達的寶貴精神財富,反過來國家的發展進步又會托舉民族文化邁上新的台階。今天,伴隨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華文化必將煥發出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中國當下的文藝創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言必稱希臘”、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受西方價值觀影響支配的傾向。拍電影,注意學習的是美國大片的理念﹔文學創作,崇尚的是歐美流行的技法﹔美術領域,則以西方現代藝術為摹本。有的人“以洋為美以洋為尊唯洋是從。”某個作家就宣稱自己隻看外國文學經典,很少看中國古典文藝的典籍。別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他的回答令人驚詫:“中華文化糟粕多,精華少。”現在互聯網上有不少鄙薄中華傳統文化的言論,有一些文化名人“網絡博主”也參與其中,推波助瀾。軍營並沒有隔離於社會之外,這些現象,對軍事文藝創作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軍事文藝創作不僅要有扎實的軍旅生活積累,還要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積澱。世界上那些傳世的作家藝術家,從其作品中無不可以讀出本民族的文化脈絡,無不可以見出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浸潤滋養。伏爾泰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從寫作的風格來認出一個意大利人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或一個西班牙人,就像從他面孔的輪廓他的發音和他的行動舉止來認出他的國籍一樣容易。”在現實的藝術創作中,我們也總是能從一些大家的書法、繪畫裡,一眼看出臨摹過哪些碑帖取法自哪個朝代的技法﹔總是能從一首優秀詩歌中,讀出哪一句傳承著唐詩或是宋詞的韻味。深入學習領會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我們愈發認識到,軍隊作家藝術家一定要帶頭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帶頭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美學精神。
二
軍隊作家藝術家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想,最基本的是要樹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自信。隻有自尊才能自強,沒有自強就談不上復興。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怎麼能讓他人看得起你?清末民初時,王國維為什麼自殺?是因為他痛感中華文化的沉淪,“我非自殉於清朝,乃是自殉於中華的禮樂文化。”文化自信的喪失對具有文化自覺的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打擊。網絡上流傳甚廣的“天鵝臨終之歌”——西雅圖酋長宣言,有人說是環保主義者的宣言,其實怎麼看都像是印第安人面對外來文化侵略時的哀嘆。
與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等幾個世界著名的古老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她的一貫性、連續性和傳承性。中華文明從來沒有中斷過,始終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創造力。中華文化曾經長時間地“領跑”於世界,中國曾長期是亞洲甚至世界實力最為強大且文化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在世界歷史上,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傳播力是巨大的。德國文豪歌德在比較中西文學后說了一句話:“當中國人已擁有小說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正在樹林裡生活呢。”如今,美國文化在全世界流行,其實在16世紀前后、也就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在歐洲社會風靡的是中華文化。當時,孔子的哲學思想、中式工藝的裝飾風格、園林藝術、詩與戲劇,都進入了西方人的主流生活,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模仿的對象以及創造靈感的來源。中華文化向歐洲人展示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如笛卡兒、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對中華文化推崇備至。伏爾泰在禮拜堂裡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他認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呼吁歐洲人在中華文化面前一要贊美,二應自慚,三須模仿。伏爾泰在他的《哲學辭典》中寫道:“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除了最純潔的道德之外我從未在其中發現任何東西,並且沒有些許的假充內行式的蒙騙的味道。”他還說,“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幸福的並且人們最值得尊敬的時代,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規的時代。”那時,中國是“由美麗的山脈、鮮花、或耕耘著自己土地的一群既是學者也是紳士的農民組成的奇妙樂土”。那時,中國形象是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很多歐洲人對中國價值觀可以說非常認同甚至心向往之。這和近代中國,人們對中華文化產生的懷疑、自卑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反差!
不忘根本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文化所孕育出的中國古典文藝,是其最精彩的內容之一。無論是楚辭漢賦還是唐詩宋詞,無論是元代戲曲還是明清小說,都是世界文藝發展史上的瑰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到的王願堅、柳青、賈大山等當代作家,也都是扎根於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從民族傳統文化中獲得了有益的滋養。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脈,是中國文藝創造活力的不竭源泉。中國的作家藝術家們,隻有深深扎根於這片土地,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智慧,才能創作出具有永恆藝術魅力的傳世之作。軍隊作家藝術家,更要不斷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隻有將創作之根深扎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結出豐碩的藝術果實。
三
除了從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營養,軍隊作家藝術家還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從橫向看,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法等多種哲學和宗教思想體系,以及各種民間習俗、知識、倫理等﹔從縱向看,中華傳統文化歷史綿長,先后形成了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南北朝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清代朴學等多種思想潮流,並在自我完善中與時俱進。中華文化典籍博大精深,既蘊含著崇仁愛、重民本等思想,也蘊含著自強不息、敬業樂群等傳統美德,還蘊含著諸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理性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中和精神、“協和萬邦”的和諧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精神、“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德精神、否極泰來的“重生精神”等等。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代表的處世哲學既洞悉了個體的生存之道,亦支撐著成就功業的進取精神。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資源內蘊深厚,特色鮮明,體現著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有著永不褪色的經典魅力和恆常價值。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還可以為世界上不同國家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為人類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文以載道”,重視作品的思想道德意蘊是中華傳統文學藝術的重要特征。軍隊作家藝術家,就是要堅定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氣派、弘揚中國精神,以富有感染力的藝術語言傳達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和價值理念,打牢中華兒女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在我國傳統的軍事文藝寶庫中,軍旅詩詞具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綻放著超越時空的藝術光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激勵著將士們奮不顧身,浴血殺敵,捍衛民族利益,保衛國家疆土。諸如“願得此身長報國”“一寸赤心惟報國”的愛國情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崇高情操、“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戰斗精神、“惟有烈士心,白刃不能奪”的忠貞氣節、“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豪邁意志等,深深激發著軍隊的戰斗精神,砥礪著官兵的品質意志,提升著部隊的戰斗力。軍隊作家藝術家,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尚武精神,將之轉化為動人的故事感人的形象,以官兵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讓這些思想和觀念融入官兵的血脈,以錘煉戰斗意志,熔鑄品格情懷,為培養“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提供豐厚有力的精神支撐。
四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注意繼承中的轉化與創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復興。習主席深刻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中國文學藝術未來的發展也在於創新。從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看,固守僵化、缺乏創新,是文化走向沒落和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之所以不斷發展,綿延幾千年興而不衰,就在於它具有強大的應變能力和對外來文化的吸納整合能力。
守正出新才能歷久彌新。軍事文藝要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增強自身的創造力、影響力和感召力﹔要拓新題材,全方位融入改革強軍的火熱生活,圍繞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管理組訓模式變革等現實生活的新變化拓展表現領域﹔要創新形式,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以官兵所喜聞樂見為追求,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精品﹔要創新風格,表現主旋律,不能形式化、口號化、標簽化,要別具匠心、別出心裁、別具一格﹔要深化主題表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標准,將鮮明的民族特性和強烈的時代氣息融為一體﹔此外,還要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作品,使軍事文藝因借鑒而生動,因交流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