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肅是我非常好的良師益友。最早知道閻肅是從《江姐》開始的,最初合作是1986年春晚。我感覺他各方面素質都很好,尤其是人品,非常值得稱道。作為具有相當成就的藝術家,他沒有架子,包容性很強,對劇組上上下下所有的人,包括司機,都很謙和。在這一點上,應該說他是我的楷模。
他把精確的科學精神帶到春晚劇組中來。1986年春晚籌備工作中,我在導演台指揮,其他所有工作都交給他,他就是場內的總指揮。在掌握播出時間這一點上,他把每個節目的時間都精確到秒。當時不像現在,沒有數字設備,控制時間主要靠秒表,他就一個一個節目的掐秒表控制時間。並預見到節目時間的伸縮性(有的節目彩排的時候是15分鐘,真正演出的時候演20分鐘都有可能),從總體上把握控制時間。
閻老是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1986年上演的小品《送禮》就是他為演員李婉芬量身定做的。他針對李婉芬能流利說出多種方言的特點,在小品設計中,讓他一人飾多角,在當時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小品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也是我國小品創作上的一個突破。1986年春晚中,首先出現了歌曲聯唱這種表演形式,這也是他的點子。這種形式不但集中了當時許多精彩的歌曲唱段、明星薈萃、精彩紛呈,而且符合當時人們開始追求快節奏的潮流,在春晚舞台上首次亮相后,被爭相效仿。在天津舉辦的第四十三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開閉幕式中,我們再度合作,其中他又出了很多好點子。江澤民總書記參加了開幕式,李鵬總理參加了閉幕式,並給予很高評價。
我的晚會,隻要有他在,我心裡就很有底、很踏實,他就像我的主心骨。每當遇到問題,大家都想不出好點子,他就一個人“面壁”,跪在沙發上,看著牆,半天不說話。過一會兒,他就有點子了,和我商量“老黃,你看這樣行不行?”有時點子不理想,他就繼續“面壁”,不一會兒就又有了點子。他在工作上也特別勤快,春晚的串聯劇本、小品劇本、歌曲創作他都行,他的創作量很大,寫了很多東西。
我們在工作中也有碰撞。由於我們倆在藝術上誰也不馬虎,在彼此意見發生沖突的時候,都力求說服對方,很少讓步。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有時甚至當天都不理對方了。往往是彼此沉澱一下,第二天才又開始交流。現在想一想,那段生活很值得回味。
閻肅是個老頑童,性格率真。就拿我們倆爭論的事來說,其實就像孩子一樣。話又說回來,一個藝術家沒有那份率真、那份童心,沒有追求客觀世界真理的天真質朴的感情,雜念太重,就很難在藝術道路上走得遠。隻有像孩子那樣執拗較真、堅持真理、真誠對待藝術,才能做出好東西。
閻肅是個有歷史責任感的藝術家。我們在春晚創作中常常交流:不能把春晚搞得輕飄飄的,成為一個純娛樂化的東西,應該通過文藝節目給人們以啟示,告訴人們怎麼做是對的。古人說,文以載道。我們佔用了全國那麼多觀眾那麼長時間(春晚時間近5個小時),難道就不應該讓大家有所啟示和收獲,難道就隻告訴他們什麼可笑?那樣就太膚淺了、太低俗了。因此,閻肅在節目設計中很注重教育意義。
他的語言交流能力很強。無論是誰,他都能說到一塊兒去,交流得很愉快。他能聽懂許多方言,別人都聽不懂的,他能聽懂,能交流。他幾乎能和所有層面的人交流,藝術界和各級領導就不說了,就連做小買賣的、修鞋的、蹬三輪的,他都能談到一塊去。這是一個藝術家觀察體驗生活的天然本能。
【黃一鶴簡介】
黃一鶴,中央電視台導演(春晚第一代導演),國家電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34年4月出生,遼寧省沈陽市人。三十年來,創作了一千多部不同規模,不同形式和不同體裁的電視片,是我國大型綜合性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創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五屆《春節聯歡晚會》,均任總導演,其中除1985屆以外均獲全國電視“星光獎”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