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專家:中國已足夠強大 不必對日右翼草木皆兵

2015年12月18日09:15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家:中國已足夠強大 不必對日右翼草木皆兵

警惕日本右翼但別草木皆兵

現在的日本是不是正在走向軍國主義?在國際學術界,軍國主義有其嚴格定義。軍國主義指的是這樣一種體制:它將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方面制度均從屬於軍事核心組織,從而滿足擴軍備戰及對外侵略戰爭的需要。如果按這樣的標准來看日本,那麼客觀地說,現在的日本並不是軍國主義國家。

但另一方面,我們仍然要警惕日本極右翼勢力抓住中日關系上的軟肋,煽動起“蝴蝶效應”,從而形成中日關系的惡性互動,最終引發軍事沖突甚至局部戰爭。從甲午戰爭以后百年的歷史看,中日之間的惡性雙向互動是有前車之鑒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軍國主義在日本的社會基礎已瓦解

從二戰以后70年的歷史來看,日本確實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首先,軍部這個軍國主義的毒瘤被徹底清除了,日本戰后的土地改革解決了城市與農村貧富不均的問題,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已經瓦解。

其次,隨著戰后日本經濟的繁榮與社會變遷,溫和理性的中產階級已經成為橄欖型社會中的主體。全球化與高科技也使日本不需要像在二次大戰以前那樣把向外擴張領土作為目標。

第三,日本是個高度法治化社會,和平憲法的基礎牢固。日本人是世界上對戰爭痛苦體驗最為強烈的民族之一。根據近年來蓋洛普對各國民眾參戰意願的民意調查,當今隻有11%的日本人表示在國家受到威脅時願意上前線打仗。連日本人都自我解嘲說,日本已經患上“和平痴呆症”了。與上世紀30年代日本處於窮兵黷武軍國主義時代相比,甚至可以說,在數千年的人類世界上,隻有13世紀彪悍的蒙古民族在接受黃教后所發生的變化,才可與日本民族前后性格的巨大反差相比。

客觀上說,現在的日本已經變成老齡化的民族。根據日本學者統計,到2030年左右,日本必須每年從外部引入560萬勞動力,才能維持現在的生產水平。這樣的民族,即使極個別的極端右翼行動派想要搞軍國主義也決不那麼容易。

有人說日本軍費開支很大,以此作為日本正在搞軍國主義的例証。但有關統計表明,日本軍費雖是世界老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但其軍費中45%是人頭費。購買新武器的費用隻佔全部軍費的28%左右,而且主要用於購買日本國內制造的武器,其價錢比外國武器價錢貴上三倍,這樣的軍費開支很難想象是以恢復軍國主義為目標的。

當然,最根本的一點還在於,中國已經站起來了。中國的國力與軍事能力足夠強大,不再像過去那樣軟弱可欺,日本肆意侵略中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正因如此,我們不怕日本右翼分子興風作浪,不必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我們固然要警惕日本右翼勢力的動向,但如果說日本已經或正在復活軍國主義,這樣的說法並不符合實際。

中日惡性互動反使日本右翼漁利

中日關系的問題在什麼地方?在於中日之間確實存在惡性的雙向互動趨勢。這是因為,自近代以來,日本兩次中斷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日本曾是世界上對中國造成最大痛苦的國家。長期以來,中國民眾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對日本的高度疑慮、警覺、敏感與不信任感,這是民族生存的自然本能反應。我們有些人往往還是根據在過去時代形成的刻板印象來看待日本。作者本人曾經也是如此。幾年前,我曾在日本靖國神社觀看過日本極右翼分子拍的一部名為《南京戰役入城式》的紀錄片,幾百人的影院隻坐了十幾個人,隻有幾個老人在黑暗中拍出幾聲孤獨無力的掌聲。當我來到神社外面的廣場上,那裡青年男女人山人海,在陽光下盡情享受著集市樂趣,這個強烈的對比至今揮之不去。

一方面,是中國人對日本人有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日本處於島國的孤獨狀態,對中國崛起心存疑慮。雙方都對對方存有誤解並因此產生了不安全感,這使中日關系無法擺脫敏感脆弱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到2012年這7年中,中日關系大體穩定。2006年安倍出任首相后訪問的第一個國家不是美國而是中國。繼安倍的“破冰之旅”后,接著又有溫家寶總理與福田首相的“融冰之旅”與“迎春之旅”。但恰恰在中日關系開始穩定的時候,2012年日本右翼極端勢力找到了機會,石原慎太郎計劃由東京都收購釣魚島,野田內閣為了避免刺激中國而將釣魚島“國有化”,這種損害中國利益的行徑被中國人看作是唱雙簧。中國人沉重而不幸的歷史記憶被重新激活,進入了民族主義的應激期。2012年,民族主義行動在中國許多大中城市出現,有人甚至提出“寧願日本不長草,也要收回釣魚島”。反日游行抗議中出現的砸日本車等少數人的過火行為,又讓日本中間民眾產生不安全感。這種不滿情緒反過來被日本右翼利用,2014年日本東京都選舉,極右翼猛增到60萬票,遠超選前預計的30萬票。而中國的一些舉動進一步被日本解讀為“中國威脅”,日本右翼借此挾持民意,促使多年無法通過的“集體自衛權法案”被順利通過。

日本廣大民眾是愛好和平的,但日本極少數的右翼激進派居然能如此撬動中日關系,真可謂“蝴蝶效應”。其實日本極右翼早已經在日本政治中被邊緣化,當年他們在東京街頭的宣傳車呼嘯而過,並沒多少日本市民感興趣。但如今的石原慎太郎卻成為近年中日關系惡化的最大受益者。中日惡性雙向互動就這樣形成了。

斷言日本復活軍國主義與事實不符

有學者提出“日本軍國主義正在走向復活”的觀點,在社會上產生一定影響。這樣的判斷本意是強化中國的嚴正立場,提高人們的警覺,但因與事實不符,反會引起日本國民的逆反心理,不利於團結日本民眾,共同應對極右勢力。而且,如果把日本當作軍國主義復活來判斷,不易區別日本作為普通國家的行動與軍國主義行動的界限,不利於克服中日之間已經出現的誤解與惡性互動。

中日關系存在兩種可能的發展前景:一種是兩國人民在良性互動中加深理解,回歸到2012年以前的中日關系狀態,中日關系走向健康的“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另一種前景,是從惡性互動中走向持續沖突甚至局部戰爭。要減少兩國間的雙向惡性互動,兩國人民必須團結起來,理性認識中日關系,合理應對日本極端勢力造成的惡果。(蕭功秦 作者是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分享到:
(責編:許江(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