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揭秘海軍最接近實戰的航空兵:24小時腰挂傘刀

2015年12月22日08:54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揭秘海軍最接近實戰的航空兵:24小時腰挂傘刀

2013年11月23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宣布在東海劃設防空識別區。同一天,在浙江某地東海航空兵某部“海空雄鷹團”的戰機奉命升空起飛進行巡航。12月13日,《環球時報》記者在該團的外場戰斗值班室見到了這些“距離實戰最近”的海軍飛行員。

進入機場,先是看到場地上停放著一排排飛機,然后聽到巨大的轟鳴聲,彼此要對著耳朵說話才能交流。這時《環球時報》記者面前出現了一排簡易平板房,同時闖入視野的還有旁邊的四個大字“祖國放心”,這是飛行員利用休息時間用碎石子拼起來的。

當《環球時報》記者進入房間時,屋子中央站著幾位討論技術問題的飛行員。“隻要擔負戰斗值班任務、任何時刻都要穿抗荷服、戴腋下救生器。”當天的指揮員、該團副團長吳安濤介紹說。他指著一位飛行員的著裝說,“腰上挂著的是傘刀和手槍。”桌上放著飛行員頭盔和氧氣面罩,《環球時報》記者試戴了一下頭盔,整個頭都悶起來。在頭盔旁還放著一套分量很重的連體高空服。對於飛行員而言穿上高空服就是免費蒸桑拿。

整裝待命是為了接到上級命令后以最快速度登上飛機。“在一等戰備條件下幾分鐘飛行員就能進入座艙,等待下一步命令。”吳安濤說。據介紹,即便在內場(休息區),飛行員也保持三等戰備條件,接到命令隨時出發。

屋子中間的桌子上放著一台監視器,上面清晰地顯示出任務區域船舶、飛行物等各種情況,包括其他國家飛行物是否進入我防空識別區。

據介紹,該團早在2007年就開始執行相關海域的巡邏任務,初期戰斗起飛並不多。在防空識別區劃設后,該團飛行員戰斗起飛更加頻繁,近兩年戰斗起飛次數比前五年的總數還多。“任務類別很多,包括日常訓練、聯演聯訓、支援掩護以及在防空識別區的取証、偵察、維權等。”飛行員鄭子博描述說。

“我們總是在起飛戰巡和等待起飛兩種狀態下切換,70%的時間是在這個屋子裡度過的。”鄭子博和其他幾位飛行員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狀態,他們今年有六七個月沒有回過家,在最前沿的陣地執行戰斗飛行任務。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該團經歷空中博弈上百次,最多一天戰斗起飛9架次,最短時間間隔僅數分鐘。每天都有數架飛機24小時擔負戰備值班任務,戰斗起飛、前出查証、偵察監視、驅離外逼。鄭子博曾經一天戰斗起飛三次,分別執行支援掩護、跟蹤取証等任務,飛行時間6小時。“不累是假的,但作戰時任務沒有上限,隻要有命令隨時都能起飛。”

針對日本妄稱我軍機“異常接近”日本自衛隊偵察機的事件,中國國防部公布了日本戰機在東海防空識別區跟蹤我飛機的視頻和圖片。此証據的公布揭露了日本欺騙國際社會、抹黑中國的言論,扭轉了國際輿論。為了更好地在國際上發聲,維護國家和軍隊形象,在維權過程中,拍照取証成為一項特別重要的工作。1986年出生的楊楠已是一位頗有經驗的飛行員,他和同事們先后對某型偵察機、轟炸機、無人機進行拍照取証,其中一些機型在全軍都是首次。據楊楠描述,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准備階段,要對該型機有充分掌握,比如外形特征、飛機性能、常駐地點、活動規律等。一旦該型機對我進行主動挑舋,飛行員立刻進行戰斗起飛。“雷達會提供一個大概位置,剩下的需要肉眼目測。有些機型有尾跡,大概在五六十公裡外就能看到;有些要到二三十公裡才能看到。有些機型在兩萬米左右的高空高速飛行,還在不斷變化隊形,這個高度還會有民航機飛行,再加上光線影響,能拍到清晰的照片需要下很大工夫。“取証要能拍攝到飛機外形、發動機或飛機尾號標記這些基本特征,我們要做到有理有據,為上層做出決策提供有力証據。”楊楠說。

“海空雄鷹團”在歷史上參加過多次作戰任務,在抗美援朝和國土防空作戰中擊落擊傷敵機31架。新時期,該團延續了先烈的戰斗精神,海軍首支三代機“藍軍分隊”在該團成立,它的任務是模仿主要對手的作戰樣式,尋找現代空戰克敵制勝之道。

歷史車輪行進到今天,社會上對久未打仗的解放軍有些質疑。對此觀點,解放軍並不認同。“海空雄鷹團”的飛行員用自己的行動做出回應。“和平年代,人們總感覺戰爭很遙遠,而對我們來說,每次值班起飛都是一場真正的戰斗。”該團參謀長羅長明說。

飛行員耿艷飛介紹說,“訓練和戰時最大的差別在於一個是人為設定條件,一個是完全不可把握。比如在半夜突然接到命令戰斗起飛,為什麼起飛、去哪裡、對手是誰、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採取什麼措施,所有要素都是臨時知道的。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這和打仗的實際環境沒有差別。”

談及在空中相遇的他國戰機,飛行員們形容為“華山論劍”的劍客見面。經過多次較量后,中國飛行員從最初的緊張、激動變為現在的自信和篤定。“首先我們要有氣勢,不懼挑舋,做到合理合規又不回避,直到對手感到壓力開始避讓。”談及原則,鄭子博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原則是不要危險接近,保持間隔、距離和高度差,飛行安全是第一位的。

戰斗起飛增加帶來的不僅僅是數量提升,更是實際戰斗力的提升。“我們是距離實戰最近的戰斗部隊。”飛行員耿艷飛說,臨敵的心理素質、實際應變能力等都得到空前提高。2014年首次自由空戰對抗在該團和空軍第一支三代殲擊機團間展開,此前的對抗訓練考慮到安全問題都很保守。參加了此次對抗的該團副團長陳小勇稱,“完全沒有既定動作,都是飛行員自主決斷,真正的打仗,非常過癮。”

作為空中雄鷹,快和准是決戰之際制勝法寶。該團團長陳剛介紹,“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最恰當的時間,出現在最合適的位置,把武器發射出去,不讓別人打到自己。”“對於飛行員來說即使是在上個架次飛行中獲勝的戰法,在下一場空戰中,不一定會再次有效。”陳剛說,我們很少提戰法,我們強調的是飛行員的戰術意識,就是要讓飛行員面對突發情況時,能條件反射式運用戰術動作達成戰術目的。(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分享到:
(責編:許江(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