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規模究竟多大才比較合適,結構如何才比較合理,軍隊若干重大比例關系如何確定才比較適宜,是戰后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美、俄等主要國家軍隊一直在探尋和解決的重大問題。總的來看,各國均是按作戰要求對規模結構調整優化,主要做法集中在以下八個方面。
減規模
冷戰結束后,隨著國際形勢趨於緩和以及戰爭形態深刻變化,各國普遍加快精兵步伐,軍隊總體規模下降明顯。各國的普遍做法是,按照“適度”原則,適應本國的環境條件和國際地位,針對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嚴重威脅制定作戰行動構想,按戰爭初期最低限度需要考慮軍隊總體規模。如俄羅斯繼承前蘇聯提出的“合理夠用論”,堅持“質量建軍”的軍事發展戰略,推動軍隊從大戰動員型軍隊向常備機動型軍隊轉變。目前,美軍規模已壓縮至約132萬人,俄軍編制員額為100萬人,英、法、德等國軍隊減至20萬人左右。
重海空
在縮減軍隊規模的時候,外軍通行的做法是適度削減陸軍兵力,增大海、空軍兵力比重。2013年,美陸軍現役部隊員額53萬,海軍(包括海軍陸戰隊)51.3萬,空軍32.9萬。未來5年,美計劃將陸軍減至44萬至45萬,海軍減至49.7萬,空軍基本保持32.5萬。俄軍經過20多年的改革,陸軍所佔比例從1992年的54.5%下降到2013年的38.7%,海軍同期從12.4%逐步提高到16.8%,空軍從11.3%增至24.8%。
優結構
從優化軍種內部力量看,外軍重點加強技術性強和突擊力強的力量。陸軍重點發展陸航、特種作戰和無人機部隊等力量,著力提高空地一體、遠程機動、快速突擊、特種作戰能力。美陸軍航空部隊總兵力高達6萬人,裝備各型直升機3900余架。海軍重點發展航母、攻擊型核潛艇和水面作戰艦艇,強化海上封鎖、海空一體能力。俄海軍計劃在2020年前建造8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10艘“亞森”級攻擊型潛艇、6艘與“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同一級別的遠洋護衛艦。空軍重點發展新一代遠程轟炸機、戰斗機、空中加油機等力量,著力提升制空、對地攻擊和遠程快速機動等核心作戰能力。俄空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預計2025年服役,美空軍已經完成第四代戰斗機F-35的導彈發射試驗,兩國空軍還提出了具有超常規機動、超聲速巡航和超遠程打擊能力的新一代戰機概念。
增新質
在網絡空間作戰力量方面,美軍網絡空間司令部人員2010年約900余人,計劃2016年前增至4900人,同時准備組建133支網絡戰分隊。在軍事航天力量方面,美軍航天力量編有航天聯隊、系統聯隊、航天發展與測量聯隊、航天監視中心、空間旅等部隊,共3萬余人﹔俄軍航天力量編有導彈襲擊預警總中心、太空監視總中心和航天試驗總中心,共2萬余人。在無人化作戰力量方面,美軍地面無人作戰系統已達1.5萬余台,列裝無人機數量超過9000架。在特種作戰力量方面,美軍特種部隊規模較“9·11”事件前的3.3萬人翻了一番,俄軍特種作戰力量也達2萬余人。
減層級
外軍著眼提高指揮效率,強化以總部為龍頭、以戰區為重點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普遍將作戰指揮鏈減少到3∼4個層次,將部隊結構減少1∼2個層級。經過多次改革調整,美軍逐漸形成“國家指揮當局(總統和國防部長)-聯合司令部(戰區司令部和職能司令部)-任務部隊”的作戰指揮體制。俄軍經過改革,確立了“總統、國防部長-總參謀部-聯合戰略司令部-部隊”的作戰指揮體制。英軍將傳統的“軍-師-旅-團-營”部隊指揮體制調整為“師-旅-戰斗群”3級。這些做法使指揮關系更加順暢,部隊機動性和靈活性更強。
精機構
自2011年以來,美軍在“消冗”“增效”“促戰”思想指導下,加大機構精簡力度,制定了削減國防部20%的現役軍人和文職人員的目標。俄軍“新面貌”改革中,將在國防部總部機關的文職工作人員比例從16%提高到46%。同時,撤銷大量的非作戰編制,軍營數量由2008年的2.2萬個減少到2012年的4347個,未來計劃進一步整合為495個。在規模總體削減的情況下,俄軍作戰部隊人數不減反增,陸軍基本戰術兵團增加到113個常備旅,2020年前計劃進一步增加到125個。
保支援
在撤銷大量非作戰編制的同時,外軍普遍增加了作戰保障人員比重。如美國陸軍,除火力支援、防空、憲兵、通信、軍事情報等部隊之外,還專門建立了持續保障、戰場監視、戰斗航空、機動增強、軍需、工程、防化、醫療、爆炸物處置、后方支援等10種模塊化保障旅。俄軍改革后,作戰保障人員比重有所上升,作戰部隊與作戰保障部隊數量比例約為1.76︰1,其陸軍“新面貌旅”中,支援保障分隊所佔比重也明顯增加,以裝甲輸送車型摩步旅為例,其支援和保障分隊達到25個之多,自我支援和保障能力大為增強。
調比例
為優化人員結構,外軍普遍通過降低軍官所佔比例來合理配置軍官、士兵和文職人員。2013年,美軍現役部隊總員額約為137萬人,其中,軍官佔17.5%,士兵佔82.5%,官兵比例為1︰4.7。文職人員總數為76.7萬人,與現役部隊比例為1︰1.8。其他西方主要國家軍隊的官兵比例普遍保持在1︰5左右,士官(或准尉)與士兵的比例約為3︰1。
(童真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