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戰爭呼喚創新型軍人。蔣佳冀認為:相比較裝備的代差,人的思想代差更可怕。在他看來,能打仗的團隊,首先是善於創新的團隊——
“沒有永遠的戰法,隻有永遠的變化”
2011年秋,空軍首屆對抗空戰檢驗性考核,蔣佳冀和戰友們在沙場上掀起了一場“電磁風暴”。
干擾!欺騙!壓制!面對裝備和經驗佔優的“強敵”,蔣佳冀所在團用電磁干擾打得對手措手不及。對方雖有雷達、導彈的優勢,卻“看不到、截不上、打不出、擊不中”,整個態勢陷入被動……
80后斬獲“金頭盔”,名不見經傳的團隊勇奪“優勝單位”,令許多王牌部隊深受震撼。
“電子戰”並不神秘。同樣的干擾設備,然而該團卻開動腦筋、未戰先謀,圍繞加載數據的樣式、方案專攻精練,取得了“人有我優、人優我專”的優勢。
突破性進展背后是數年的研究攻關。
2006年起,該師就聯手科研院所進行“電子戰”研究,成果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們還編寫圖文並茂的《新型戰機電子對抗設備使用手冊》。在能力訓練中,讓領航人員與電抗人員“結對子”,一起參加研究、訓練、評估全程,使電子對抗的理念方法融合進每一套戰法。
2012年,第二次對抗空戰競賽性考核,當新的對手開始普遍重視電子對抗時,蔣佳冀和戰友們又將戰斗力的新增點,放在受到強電磁干擾后的對策研究,全新的戰法再次未戰而先勝。
“沒有永遠的戰法,隻有永遠的變化。”作為訓練創新的帶頭人,蔣佳冀認為:相比較裝備的代差,人的思想代差更可怕。在他看來,能打仗的團隊,首先是個善於創新的團隊。
倡導創新,是這個團隊的傳統。早在2006年,由該師研發的發動機質量監控系統,就推廣到空海軍三代機部隊,實現了發動機狀況的定量診斷分析。蔣佳冀所在部隊善研善戰的傳統,帶出了一批信息化成果,成為戰斗力轉型的有力驅動。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