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空軍“金頭盔”飛行員蔣佳冀>>最新報道
人民網>>軍事>>正文

“王牌”背后的精英團隊【3】

——從空軍航空兵某團團長蔣佳冀看尖刀團隊的制勝基因

2015年01月12日00:00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這是戰斗力生成的內在規律。蔣佳冀認為:優秀飛行員須具備獨立思考、理性實踐的科學素養——

“算術就是戰術,算法決定戰法”

“好一雙鷹眼!”師領科長李濤統計后發現,蔣佳冀目視發現距離比很多的飛行員至少多出5到10公裡。

先敵發現、勝敵一半,空戰中,目視發現能力至關重要。然而,一直以來,目視發現訓練主要靠老飛行員的零碎經驗,缺少系統科學的訓練方法。

為此,蔣佳冀曾專門請教醫科大學的眼科專家,詳細了解眼睛基本構造和功能特點,並利用對抗訓練契機反復試驗,獲取數據,總結出間隔掃視、循環搜索、交替搜索等訓練辦法,終於練成“絕技”。

把原理搞透、用數據說話、憑實戰驗証,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蔣佳冀說,這是戰斗力生成的內在規律,更是一名職業飛行員應該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走進蔣佳冀所在團,對“飛行的結束才是訓練的開始”這句話的推行,令記者印象深刻。

飛行講評室,飛行員、領航員、電抗人員、機務骨干悉數列席。背后8台電腦一字排開,態勢圖、飛參、視頻等數據實時回放。講台上,飛行員講述空戰過程,講台下不斷有人提出意見建議。每次對頭、每次機動、每次攻擊都要理性分析,每個動作背后的原理是什麼、數據是多少,都要反復爭論……

這正是該師正在探索的“1131”訓練法,即准備1小時、飛行1小時、檢討評估3小時、再驗証飛行1小時,通過“研究—試飛—評估—再研究—再試飛”的良性循環,加大地面研究力度,強化學習研究對訓練的指導,促進訓練由任務指標型向作戰研究型轉變。

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了訓練的“含戰量”。在參加2011年空軍對抗空戰檢驗性考核的隊伍中,該師的訓練時間指標僅列中游,但對抗結果卻名列前茅。

有一個細節:該師導彈挂載的位置,並不像其他單位那樣。細問方知,基於飛機在空中機動時的重力分析,怎樣排列更有利於實戰是大有學問的。“如此微小的氣動差異都在琢磨,可見真正貼近實戰了。”獲悉兄弟部隊的贊譽,蔣佳冀笑說:“我們的戰法不僅是練出來,更是算出來的!”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