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執大國劍,心系天下安,新一代火箭兵鐵血擔當——
用血性澆鑄忠誠
旅長王錫民的辦公室被敲開,一份別樣的請戰書遞到他的面前,66個紅手印下方,寫著兩行娟秀的小字:“誰說女子不如男,發射場上看一看!”
前不久,部隊千裡轉進執行發射任務,全旅上下聞戰則喜,從來無緣“戰場”的女兵難以抑制滿腔熱情,通信一連66名“傳令兵”聯名上書,要求“參戰”。
旅史館裡,記錄著50多年前發生過同樣情形。在那段盛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斗精神的激情歲月,第一代火箭兵冒著生死考驗進行導彈發射試驗,每臨戰事血性激揚,官兵一手拿血書、一手拿遺書,表達強烈的參戰願望。
兩代軍人,同樣情懷。當年,第一代火箭兵的血性聚集“爭氣”二字,憑著“鋼少氣多”挺起中華民族的腰杆子,雖然沒有經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卻在試驗室裡、發射場上完成了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千秋偉業,在生與死、得與失、苦與樂的考驗中,寫下可歌可泣的壯美詩行。
1963年10月,該部第一次執行戰略導彈試驗發射任務。號手趙倉庫精心操作,剛把導彈起豎到位,卻暈倒在發射架下,把他送到醫院一檢查,發現已到肝癌晚期。解開軍衣,人們看到他的肚子上竟然綁著一塊四寸長的鐵板,這是一名鐵血男兒的抗癌“止疼藥”,人們見了無不潸然淚下:“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忍受如此的疼痛,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正是這樣一塊塊鐵板撐起來的!”后來,經上級特批,趙倉庫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成為全軍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士兵。
血性,支撐著軍人的脊梁,更鍛造了大國的劍鋒。今天,部隊已經從“鋼少氣多”步入“鋼多氣多”新境界,旅領導在思考:作為一支肩負國家戰略使命、掌握著洲際導彈的部隊,在加速邁向強軍目標的今天,軍人血性又該如何體現?
無紙考卷,擺在全旅官兵面前。在“新一代革命軍人樣子”大討論中,圍繞“執掌戰略武器需不需要血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沒有過時”等問題剝繭抽絲,析事明理,官兵心頭豁然開朗:忠誠賦予尊嚴,血性贏得榮光,軍人無論在哪,不管掌握什麼武器,都要始終做到腦子裡永遠有任務、眼睛裡永遠有敵人、肩膀上永遠有責任、胸膛裡永遠有激情。
血性已喚醒,激情被點燃,全旅上下充滿了虎虎生氣。
發射陣地,組建初期“活著拼命干,死了也合算,埋在山頭上,守護原子彈,為黨為人民,再苦心也甜”的創業戰歌更加嘹亮﹔演兵場上,“環境越苦越奉獻、任務越重越爭擔、技術越高越精練、對手越強越亮劍、榮譽越多越創先”的“五越精神”傳承拓展﹔導彈營盤,衛士園、英雄牆、精武路等感染熏陶,養武德、塑武魂、揚武威,錘煉官兵的膽氣和血性。
一支靠血性書寫傳奇的部隊,在燦若星辰的英雄譜系上,銘刻新一代革命軍人鐵血擔當的傳奇。
2013年11月,新兵手榴彈投擲考核緊張進行。新戰士張棟華拉開引信,手一哆嗦,手榴彈掉在腳下。營長李民一個箭步,生死關頭兩三秒,完成俯身拾彈、起身拋投、轉身扑倒、以身護兵的一連串動作,最終化險為夷。這一幕,成為現場300多名新戰士最生動的血性教材。
今年3月初,該旅陣管營執行導彈轉運任務,雖然夜黑星稀,可空中無數雙“天眼”不停搜尋長劍蹤影,操作時間精確到了分秒。突然,操作吊車的號手李江偉報告:不好,鋼纜絞死了!倒計時牌上,還有不到6分鐘時間,如果故障排除不了,導彈就會暴露於敵。情急之下,營長周濤“嗖嗖嗖”地爬上十幾米高的吊臂上,徒手拽起鋼纜用力往回拉。鋼纜上尖銳的斷刺,扎進他的雙手,鮮血直流,他咬著牙一點一點地往回收,20米、10米、5米……5分鐘、3分鐘、1分鐘……故障排除,劍入鞘中,倒計時定格在13秒,官兵緊緊相擁。在這場與敵不見面的較量中,他們用血性贏得榮光。
軍人最大的血性,就是源自對打贏的忠誠!旅參謀長王艷磊在一次教育課中這樣講道:過去靠的是“刺刀見紅”的虎狼之氣,今天的火箭兵的血性,既要一劍沖天的壯美,也要一默如雷的等待,用血性澆鑄的忠誠背后,永遠是軍人對黨和人民的庄嚴承諾。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