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最美“東風第一枝”【3】

——第二炮兵某洲際戰略導彈旅官兵踐行強軍目標紀實

2015年07月22日15:55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身在大山中,志在九天外,太陽每天升起在官兵心頭——

用堅守捍衛忠誠

清晨,一輪“紅日”慢慢升起。不在浩瀚的海平面上,也不在連綿的群山之巔,而是在深山導彈洞庫牆壁上。

班長王進向“太陽”敬了一個軍禮,喃喃地說:“新的一天,早安!”

這一幕,在有的人看來像是笑談,但對於該旅陣管營官兵來說,“升太陽”儀式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當兵到該旅,就走進了“周邊山連山、頭頂一線天”的世界,冬季,十天半月難見太陽蹤影,夏季,每天也隻能2個多小時見到陽光。中士梁顯剛清晰地記得,第一縷陽光會照在飯堂牆壁的第9塊瓷磚上,最后一縷會從窗戶下沿慢慢隱去。

即便這樣,在導彈陣地之中,“追太陽”也成為奢望,擔負陣地值班值勤的官兵長年堅守陣地,見不到陽光。沒有白天黑夜,難辨日月晨昏,官兵把手表換成24小時制的鬧鐘,用水彩筆畫出一個紅彤彤的太陽,每天清晨准時“升”起在戰斗崗位。

“缺少陽光的生活會讓我們身體缺鈣,但隻要精神的鈣質不流失,靈魂深處就永遠充滿陽光。”講得十分輕鬆,笑得如此坦然,聽得卻令人心酸。每一個到過導彈陣地的人,無不對這輪“最美的太陽”肅然起敬。

同樣的歲月,同一片藍天,一邊是熙熙攘攘的鬧市,一邊是漫無人煙的深山﹔一邊在看大片、玩游戲、刷微博,一邊卻過著連陽光、空氣都成奢侈品的生活……

兩種恍若隔世的生活環境,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戰士陳健入伍前是個“富二代”,家中跑車就有3輛,每月零花錢動輒上萬元。他選擇當兵時,家人朋友很不理解:“值得嗎?”

值與不值,陳健在深山中尋找答案。

第一次上崗值勤,營長帶他來到操作崗位前。幾米寬的平台,一排密密麻麻的指示燈,這便是無數“國寶衛士”堅守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戰位。

“別小看這幾米,崗位雖小卻系著大使命,山溝雖深卻連著中南海,守好它就是守好了大國‘核心’,守住了萬家安寧!”營長一席話,讓陳健感到肩頭沉甸甸的責任。那天夜裡,他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忠誠,是身陷囹圄、面對酷刑的堅貞不屈﹔是一聲令下、萬箭齊發的大軍涌動﹔更是日復一日、無怨無悔的默默堅守。”

旅史館是官兵最愛去的地方,在這裡不僅能聆聽到部隊6次移防、4次轉隸、3次轉型的鏗鏘足音,更能感受到官兵用生命鑄就、用鮮血凝成的“東風第一枝”之魂。

一位作家到該旅體驗生活,感觸非常深刻:“在人們享受和平的時候,總有一些人在堅守中仰望星空、腳踏大地,他們是國家的驕傲、民族的脊梁。”半個多月,他的本子上記滿了無數感人故事。

趙平普是該旅剛剛退休的老兵,他的“戰場”在一段連接指揮中樞和導彈陣地的通信線路上。25年前,他帶著妻子組成“夫妻哨所”,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近百公裡的巡山線路,成了他們每天生活的軌跡。哨所年年被評為“紅旗哨所”,趙平普榮立了一等功,還被評為“全國擁政愛民模范”。退休后,他仍然經常到巡山線路上走一走,他說:“心在這裡,過來走走就很踏實。”

發射四連連長瞿江,父親曾是一名為導彈筑巢的工程連指導員,當年施工建設的坑道,正是他現在駐守的導彈陣地。父子兩代人,同守一條溝,時隔25年,瞿江接過的不僅是導彈陣地,更是父輩的“精神衣缽”。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鑽山溝、守國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這樣的榮耀,‘獻了青春獻子孫’更體現代代相傳的一種價值追求。”

四級軍士長趙東山,從事專業危險,經常穿戴防護裝具,隻身鑽入罐體清理殘液,超負荷的工作和毒氣的長期侵蝕,曾讓他多次昏厥住院。但為了導彈的絕對安全,天天與死神打交道,他從不猶豫,一干就是16年,10多次排除重大險情,成為天天與死神打交道的“鋼鐵衛士”。去年底,他服役期滿即將返鄉,卻加班加點拼命工作,心中充滿了不舍。旅黨委為這名退伍老兵榮記二等功。

表彰大會上,時任旅長楊光動情地說:“虧了妻子、誤了孩子、欠了父母,這是軍人無法回避的人生考驗,但我們用一種朴素而執著的堅守,捍衛著對黨的忠誠,大國長劍上會留下我們的印記。”趙東山退伍返鄉了,但他的名字卻走進了旅史館,刻在醒目的位置。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閆嘉琪)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