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掩映綠色軍營,倚天長劍刺破蒼穹。鋼鐵托架是我們的臂膀,動地雷霆是我們的吼聲。英雄的東風第一旅,守護祖國的安寧……”
50多年前,隨著西北大漠上一聲驚天巨響,共和國歷史上一支新型武裝力量——中國地地導彈部隊宣告誕生,被譽為“東風第一枝”。
50多年后,這支英雄的“種子”部隊已成長為洲際戰略導彈勁旅,當年的“東風第一枝”已成為名揚軍內外的中國“東風第一旅”。
威風凜凜第一旅,赫赫全軍一面旗。今天,這支英雄的部隊把對黨和人民的無比忠誠化作鑄魂礪劍的偉大實踐,在強軍興軍的征程上,以一聲聲震天撼地的驚雷向世人宣告:有我長劍在,中華不可欺!
●國家的王牌、民族的底牌,特殊戰略使命鼓舞催征——
用精武淬煉忠誠
這次發射,難關重重:遠距離跨區發射、隨機抽點發射單元……
作為洲際導彈來說,一次發射挑戰多個“首次”,在世界上也是新課題。就在發射的關鍵時刻,天公再出難題,狂風驟起,大雨滂沱。
“能按時發射嗎?”千裡之外,上級首長頗為擔心。
“沒問題,我們有信心,有底數!”現場指揮員的回答斬釘截鐵。
導彈一發沖天,精確摧毀目標,不僅成功突破多個訓練“禁區”,還一次刷新五項紀錄。
敢闖禁區、勇劈新路,是這支洲際導彈旅幾十年形成的獨特“性格”,更是一茬茬官兵用精武集聚而成的打贏“底氣”。
56年前,大洋彼岸揮舞的“核大棒”,堅定了中國人民的決心,“我們要不被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黨中央、中央軍委毅然決然,組建中國地地導彈第一營。
280名剛剛撣去戰爭硝煙的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悄然離開京城,扎進茫茫戈壁。一張白紙,就此鋪開,他們把紙盒畫作面板,用蘿卜刻成按鈕,將麻繩搓成電纜,“沉寂”三年多時間,在大漠深處炸響了一聲驚雷——由作戰部隊發射的第一枚戰略導彈發射成功!
這聲巨響,打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打來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打掉了帝國主義的霸氣。這枚導彈,被稱為“爭氣彈”,開創了共和國戰略導彈的“通天之路”。
幾十年來,當年的“第一枝”已發展壯大成“第一旅”,導彈武器裝備經歷3次換型,射程越來越遠、精度越來越高、威力越來越大,一次次浴火飛天實現了戰斗力建設從“打得響”向“打得遠”“打得准”一次次羽化蛻變、華麗轉身。
今天,面對“打得贏”的使命,這支掌握著國家“王牌”、民族“底牌”的洲際導彈旅,頭腦更加清醒:“要打敗強敵,必成為強手﹔要打敗世界頭號強敵,必成為世界一流強手。”
軍營裡,陣地上,官兵把“導彈聽我話、我聽黨的話”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導彈聽我話”,絕非易事,旅政委文青說:“洲際導彈擔負著國家戰略使命,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隻有‘劍術’練到爐火純青,出手才能‘一劍封喉’。”
洲際導彈系統龐大、結構復雜,涉及10多個學科、30多個專業、3000多條核心原理,在官兵眼中,一枚導彈就是一所綜合大學,“入學”容易“畢業”難。
官兵常說一句話:要拿“畢業証”,必先“跑三路”。“跑三路”就是默背導彈電路、氣路、液路圖及原理,跑通一張中等難度的圖紙,相當於熟記一座省會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車路線,要成為導彈號手,必須默背幾十張、甚至上百張圖紙。
一位博士來旅實習,感觸很深:“上了這所大學,不成‘學霸’畢業都難。”在這個旅,“學霸型”官兵隨處可見。
上士文熙俊,為學好導彈專業,把10多本四五百頁的專業教材連抄4遍,累計600多萬字,苦學精練最終成為一名熟悉3個專業、勝任10多個崗位的專業組長,他參與編寫的教材在部隊推廣。
三級軍士長康平,對操作平台上密密麻麻的開關、按鈕、指示燈如數家珍,內部結構原理爛熟於心,2次親手按下點火按鈕,打出不同型號洲際導彈最佳精度,在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屈一指。
發射營長周游國,統管上百個戰位、上千台設備游刃有余。參加基地導彈專業大會考,10名考官輪番提問,2個多小時對答如流,無一錯誤,破格晉升為第二炮兵一級發射營長。
近年來,該旅有23名干部享受軍隊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25人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57人入選第二炮兵、基地尖子人才庫。某基地司令員劉啟德自豪地說:“這個旅的官兵,拉出去與導彈專家比專業,一點都不遜色。”
用較真促進求真,靠細致成就極致,經久累月不僅培養出一批技術精湛的骨干人才,更鍛造出一支隨時能戰的先鋒勁旅。
常態化開展“考比拉”活動,按戰時要求編組指揮班子、配置火力單元,探索走開訓練綱目化、指揮信息化、陣地實戰化、保障模塊化的路子,所有作戰單元具備“接令就能打”的過硬本領。
定期組織密閉生存防護訓練,自我加大強度、延長時間、增加內容,在“玻璃罐”一樣的陣地裡一待就是數十天,官兵在挑戰生理極限中等待“威震雷霆”之時。
開展不打招呼隨機拉動、不設預案臨機導調、不編腳本發射演練,部隊常年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高戒備狀態,官兵用精武作出庄嚴承諾:劍隨令出,隨即能戰,戰之必勝!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