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爭氣”到“霸氣”——
不辱“鎮國重器”的使命
秋意漸濃,天高地曠。導彈發射在即,一場殘酷的選擇也終於開始。待發長劍隻有1枚,而等待發射的營卻有2個,必須有1個營成為備份。
第二炮兵機關組織的抽簽儀式過程很短,當從簡易紙盒中抽出那個帶有標記的乒乓球時,發射五營頓時一片歡呼雀躍。
發射六營全體官兵則禁不住淚如雨下。當晚,開飯哨音響了幾遍,但無一人走進飯堂。
發射進入倒計時,天卻降雨。這時,發射六營營長范金濤帶領官兵,合拉著特制的碩大傘具,主動來為導彈“擎傘遮雨”。
“巨龍”騰飛前,除核心單元外,其他人員必須撤離,發射六營官兵列隊齊刷刷向導彈敬禮,轉身離開靶場。
范金濤說,面對強敵,我們都是民族脊梁上的一塊骨頭,骨頭的硬度反映整個民族的強度。練硬骨頭,我們准備好了!
要對得住這塊“骨頭”,需要經過的考驗不少。2014年底,某基地組織專業技術大會考,7個將軍威臨考場,10余個旅團長現場提問,72個分會場萬人觀看,發射三營營長周游國口若懸河,2小時問不倒。基地司令員劉啟德十分激動,從考官席跑下來,和他一起對考,少將和中校共同演繹了一場導彈知識的“速度與激情”。
這年,開赴導彈發射靶場的前一天晚上,營長陳家安接到父親病危通知。一邊是病榻慈父,一邊是待發導彈,陳家安把自己關在宿舍,朝著家鄉方向“扑通”跪下:若在平時,我拔腿就回。但為了這次任務,我們營已經等了26年,我不能臨陣離開,父親等我!
已是癌症晚期的老父卻等不了,發射成功榮歸故裡的陳家安,在亡父新墳前再次長跪不起。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四級軍士長喬金鳳,妻子探親1個月,而自己作為關鍵號手,參加演練29天,回來進門時對著她深深鞠了一躬,妻子所有的怨氣頓時煙消雲散,抱著他淚洒衣襟。他說,妻子今年不見明年還能見,欠她的情可以慢慢還,對於一名軍人,演練就是打仗,上戰場的事比天大!
為了不辱使命,絕不留有短板,今年初的一次調研中,上級提出“陣地密閉生存條件下后勤裝備怎麼配置?”牽引出后勤實戰化訓練研究,該旅進行實案探討、實地勘察、實戰檢驗,形成了完備的戰時后勤應急方案。
如今,在官兵的攜行包裡,連如廁用紙、洗漱用品、內衣刮胡刀都齊備不缺,號令一下隨時出發。
一環一扣印証實戰精神,一人一事彰顯打仗品格。士官陳萬領精通發瞄、控制等專業,被稱為“陳萬能”,他每天把專業書當小說看,津津有味深研不怠,最大的願望是能夠讓親手發射的導彈翱翔天際。
旅長王錫民說,陳萬領從沒按下“點火”按鈕,但我們儲備了一批天天想“點火”時時能“點火”的人,千萬個“陳萬能”一直在琢磨著能打仗打勝仗。
數十次長劍飛天,數十聲轟天巨響,該旅在實戰化建設中步伐日益鏗鏘。盡管從未與強敵正面對決,但在意念中卻不停交鋒,官兵的大拇指時刻懸在“點火”按鈕上,聽令行動蓄勢待發!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