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禮炮部隊士兵每天拉栓上千次 半月磨破一雙皮鞋(圖)

2015年08月27日09:2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閱兵禮炮部隊在京郊某訓練基地進行實彈鳴放演練。

營房簡單,禮炮兵戰士就躺在地上休息。

長時間裝彈,禮炮兵的手被磨破。

禮炮鳴放后拋出的炮彈殼。

閱兵禮炮將採取三人跪姿的方式進行操作。

  迎賓禮炮三人跪姿操炮,禮炮兵訓練半月磨破一雙皮鞋﹔彈殼常砸在禮炮兵腿上

  禮炮鳴放是9月3日閱兵活動的開篇之作。日前,在北京某部訓練場,56門慶典禮炮呈“八”字形列陣東西兩側,28門禮炮為一響,交替鳴放70響,以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此次鳴放禮炮改為迎賓禮炮三人跪姿操炮,炮手需要跪著在三秒內完成裝彈步驟,鳴放期間56門禮炮操作必須分毫不差,禮炮兵是如何做到的?日前,新京報記者來到禮炮鳴放分隊訓練基地,對禮炮鳴放分隊日常訓練進行了現場探訪。

  三秒完成裝彈三部曲

  早上6點,北京南四環的天剛剛刷白,雷震和戰友們迅速起床集合,開始訓練。將持續到晚上10點半,除去中午的休息時間,戰士們每天需要訓練9個小時。

  雷震是禮炮鳴放分隊的一名戰士,同時擔任著軍械員、文書、炮手的職務。從今年1月份開始,雷震和他的戰友每天重復著高強度訓練。

  在禮炮鳴放分隊訓練現場,每門禮炮配備有三個炮手,裝彈流程為:一炮手開栓,三炮手遞彈,二炮手裝彈,一炮手退彈。整個過程要在3秒內完成,每一回合訓練需要如此循環往復35次。

  禮炮鳴放分隊總指揮祖東閣透露,此次禮炮鳴放任務由277人擔負。鳴放禮炮是歷來閱兵“開篇中的開篇,序曲中的序曲”,為確保鳴放禮炮萬無一失,每名禮炮兵都要苦練“開栓、送彈、裝填”三個動作,每天推上拉下開栓上千次。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天安門第一次迎賓禮炮三人操作,第一次28門禮炮齊射一響。”祖東閣介紹,此次閱兵禮炮跟以往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從兩人操炮的立姿炮改為迎賓禮炮三人跪姿操炮。

  五分隊十班班長李浩入伍九年,從2009年國慶閱兵的20炮一炮手到今年9·3閱兵的42炮二炮手,他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了此次跪練禮炮的難度:一炮手要用三十斤的拉力來開栓,二炮手和三炮手要傳遞2.5公斤的禮炮彈,這些動作每天要持續上千次,戰士的手掌都已經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准確執行200多個口令

  祖東閣向新京報記者透露,9·3閱兵禮炮採用今年新造的一五式迎賓禮炮,外形更壯觀,聲音較之前的禮炮更雄渾,更能展現官兵士氣、發揚國威。

  我國慶典活動鳴放禮炮一般採用28響,共56門,28寓意自1921年建黨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28年艱難而輝煌的歷程,56則象征56個民族。今年9月3日閱兵當天,正陽門廣場上,56門禮炮沿正陽門北側廣場東西兩側呈八字形等距排開,28門齊射一響,交替鳴放70響。

  70響寓意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祖東閣透露,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和國禮炮部隊自1984年組建以來,國慶35、40、45周年慶典時鳴放禮炮28響,國慶50、60周年慶典分別鳴放50響、60響。此次為歷次慶典及紀念活動鳴放禮炮最多的一次。

  禮炮的分貝在110至120分貝之間,但沖擊波很強烈,28門禮炮齊射時,整個人都會感受到聲波的撞擊。祖東閣感慨說:“在現場聽禮炮不是用耳朵,而是用整個身體。”

  祖東閣介紹,為了9·3閱兵開場時260秒的禮炮鳴放,從去年12月31號禮炮方隊開始了為期8個月的閱兵訓練。168名身高在1米75以上平時操練良好的武警官兵被選拔成為炮手,另有十余名替補人員。

  禮炮中隊中隊長彭超介紹了這九個月的詳細訓練計劃:前三個月為基礎訓練階段,比如戰士們的站姿訓練、耐力訓練﹔緊接著是三個月的專業訓練,上午下午各半小時的跪姿訓練、操炮、挂炮、與禮炮牽引車配合以及實彈鳴放等﹔進入七月份,原本分為六個分隊的禮炮兵們開始56門炮的合成訓練,從最開始的挂炮牽引,細致到打開牽引車車門十公分,到最終禮炮結束,戰士們要准確無誤地執行200多個口令。

  跪十分鐘等於站一小時

  此次閱兵採用三人跪姿操炮,跪成了每天必練的基本功。為了跪得穩、跪得精神,每天上下午各訓練跪姿半小時。彭超說:“跪姿其實非常耗體力,跪十分鐘相當於站一小時。”

  炮手們皮鞋的磨損有目共睹,膝蓋的磨損和傷痛卻是看不見的。雖然每位炮手都配備了護膝,但因為訓練強度太大,每個人的膝蓋都得忍受不同程度的疼痛。三個炮手跪的姿勢不一樣,三炮手通過腳掌拍地后撤腳面直接跪下,膝蓋比一二炮手承受的力度要大一些,一天訓練下來數三炮手跪得最疼。在退彈過程中由於對速度要求高,且35枚炮彈從炮膛內彈出,密集砸落在一、二炮手跪著的腿間,炮彈彈殼常常直接砸在炮手腿上。

  此外,禮炮方隊士兵的軍帽上都插著寫有“xx炮xx”字樣的標簽。前一個數字代表禮炮編號,后一個數字代表炮手的角色。每個炮手分工不同,專門訓練自己的動作流程,高強度訓練下最疼痛的部位也不一樣。

  37炮一炮手伸出手掌,張開大拇指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每天最疼的地方是虎口,每次開栓的力量相當於手提30斤重物。二炮手四指彎成U形比劃了一個往炮膛裡“懟彈”的動作,指了指自己四根手指的第二個關節,那裡的皮膚與炮彈接觸最多,已經磨出厚厚老繭。三炮手取彈時需要彎腰,一枚炮彈重2.5公斤,腰疼得最厲害。

  李浩表示,跪著打炮,最受傷的部位還是膝蓋,用武警北京總隊二師王志斌的話來說:“禮炮兵們的手掌是硬的,膝蓋是平的。”每天不少於一小時的跪姿訓練,已經將戰士們的膝蓋骨磨腫、磨平,戰士們的皮鞋鞋面也因長時間與地面摩擦,半個月的時間一雙嶄新的皮鞋就會磨破、露出腳趾。

  ■ 變化

  禮服袖口增加橄欖枝

  閱兵中,筆挺、帥氣的軍裝禮服最能展示士兵們的風採。此次閱兵禮炮方隊的禮服有三處明顯改動:

  一是袖口增加了一圈金色橄欖枝。

  二是腰帶的顏色從之前的白色變為金色。

  三是增加了一圈金色帽帶。整套禮服在顏色搭配上顯得更加威武和諧。

  ■ 揭秘

  禮炮鳴放雨天不受影響

  禮炮鳴放有給電、裝彈、按鈕三個關鍵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有可能造成禮炮不能准時鳴放。

  所有裝置均能防水

  新京報記者在禮炮方隊訓練場中心發現一輛小型客車。禮炮中隊中隊長彭超介紹,這是“禮炮閱兵的心臟”,控制著禮炮鳴放。

  兩側禮炮中間放著兩個黑色的“大箱子”,箱子后各扯出一捆電線與每門禮炮相連。彭超介紹,這兩個“箱子”叫“群炮驅動器”。每側28門禮炮通過線路分別與一台群炮驅動器連接,群炮驅動器與車內的控制系統相連。

  控制系統內已編寫好一套鳴放程序,禮炮鳴放分隊總指揮按下按鈕時,程序啟動,控制信號送達群炮驅動器。群炮驅動器將脈沖電流輸送到禮炮彈中,使28門禮炮同時鳴放。

  據彭超介紹,這套控制系統是特意為9·3閱兵禮炮鳴放研發設計的,一台群炮驅動器最多可控制50門禮炮,保証28門禮炮可以同時鳴放。

  雖然閱兵當天降雨的可能性不大,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禮炮方隊訓練中加入了雨天鳴放訓練的程序,炮手們在雨中完成操炮。包括控制系統、群炮驅動器、禮炮、炮彈在內的所有裝置均有防水功能,在雨天也可正常運轉。

  報響員成最后保險

  禮炮鳴放分隊總指揮接到天安門城樓前端信號員“放!”的指令的同時,按下系統控制器面板上的綠色按鈕,必須分秒不差。

  本次禮炮方隊總指揮祖東閣經歷過多次大閱兵,經驗豐富,但談到演練按下總指揮按鈕時還是非常緊張。“經驗越多越緊張,閉眼、深呼吸都沒用,心始終在這個位置提著。”祖東閣比了一下喉結位置說,“以前曾有二十多年兵齡的總指揮在按鈕前緊張到手直發抖,后來閱兵當天安排另一個人幫他按住手才能正常按鈕。”

  按下總指揮按鈕,祖東閣的工作並沒有結束,還要不停掃視左右兩邊主備兩台控制器的情況,一旦主控制器出現問題,立即切換備用程序。

  禮炮控制車內不僅有“禮炮閱兵心臟”——控制系統,還藏著禮炮閱兵的最后一道保險——報響員張寧。

  張寧報響時手中一直拿著一個表盤,他在表盤外圍繪制了數個同心圓,70根線指向圓心的表盤,用紅藍黑三色加以區分。張寧介紹這是“迎賓禮炮鳴放計時表”,在控制系統按鈕按下后開始根據指針指向報響,3.77秒一響一報。計時表比控制系統程序快一秒,如果主控制器出現問題,第一時間切換到備用控制器,保証禮炮按時鳴放。“報響員是整個禮炮鳴放的最后一道保險。”彭超說。(何光、吳江、劉思維、米惠惠)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