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伴隨著龐大的二炮“東風”導彈方陣駛過天安門廣場,整個閱兵進入高潮階段。接受檢閱的包括常規彈頭的“東風-15B”、“東風-16”和“東風-21D”中近程彈道導彈、“長劍-10A”巡航導彈,核常兼備的“東風-26”遠程彈道導彈以及攜帶核彈頭的“東風-31”和“東風-5B”洲際導彈,共計七大導彈家族,為共和國歷年閱兵之最。
外界最想一睹真容的莫過於“東風-21D”彈道導彈。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數年之前就大肆炒作稱,這種全球獨一無二的反艦彈道導彈能攜帶穿甲彈頭從大氣層外垂直沖向美國航母的飛行甲板,現有技術根本無法攔截。“東風-21D”也因此成為外界眼中的“航母克星”,是解放軍執行“區域拒止”戰略的核心武器。然而彈道導彈攻擊數千公裡外的活動目標需要克服一系列技術難題,美國最為困惑的是中國到底是如何解決這些世界性難題的?他們希望能從實物照片來獲得線索,但始終未能如願。
9·3閱兵首度揭開了“東風-21D”的神秘面紗,不過美國情報人員可能要失望了。中國導彈技術專家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經過多年研發,“東風-21”系列導彈衍生出多個型號,不同型號的性能差異很大:彈頭有核有常、射程有遠有近、精度有高有低、打擊目標有靜有動,但它們的外形和幾何尺寸相同,僅靠圖片很難識別。據介紹,“東風-21D”通過對工藝和材料的改進,具有反應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尋跟目標准、打擊精度高的特點,能對海上大中型移動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實現了我軍常規導彈打擊能力新飛躍。
閱兵式上另一種備受西方關注的導彈是“東風-26”。英國簡氏信息集團認為,它的射程約3000-4000公裡,使解放軍得以將美國在太平洋的關島基地或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亞基地納入攻擊范圍。報道猜測,它可能和早先服役的“東風-21D”一樣,具備攻擊海上目標的能力。在閱兵式上,中國官方証實了這種說法,宣稱它“具備打擊大型水面艦艇的能力”。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介紹說,五角大樓評估認為,“東風-21D”射程約1500公裡,為確保安全,美航母必須退出中國近海;相比之下,“東風-26”射程更遠,所謂的“安全范圍”將進一步后退。楊承軍介紹說,“東風-26”採取了大量全新的信息、測量和制導技術,具備打擊靜止或移動等多種目標的能力。它既可以攜帶核彈頭,也能搭載常規彈頭,能實施機動無依托隨機發射。
二炮導彈方陣的“壓軸大戲”慣例是最新型洲際導彈,但這次出場的卻是看似老態的“東風-5B”液體燃料洲際導彈。據介紹,“東風5”系列洲際導彈於上世紀70年代研制成功,採用發射井固定發射的方式,屬於第一代洲際導彈。而近年服役的“東風-31”固體燃料洲際導彈則採用公路機動方式,性能和生存力得到大幅提升。楊承軍解釋說,在30多年的服役期內,“東風-5”洲際導彈一直在進行改進,其戰斗部、制導系統和推進系統都得到根本性改進。傳統液體燃料導彈發射前必須提前加注,需要花費數小時乃至十余小時﹔加注完成后若不立即發射,還得退出戰備值班並將燃料清空,否則內部管路容易遭腐蝕。俄新網曾炫耀稱,俄羅斯是唯一仍在研制全新液體燃料洲際導彈的國家,因為俄羅斯已掌握了加注燃料后像固體燃料導彈一樣長達數年戰備值班的技術。一名中國軍事專家稱,中國可能也已掌握了相關技術。
公路機動導彈盡管沒有提前加注燃料的問題,但發射前還需進行尋找發射陣地、測量各項參數等准備工作。而對於發射井中的液體導彈而言,由於所有發射參數都已經預先設定,一旦沒有了加注燃料的限制,反應速度反而比固體燃料導彈更快。此外“東風-5B”可攜帶多個分導式核彈頭,可打擊不同目標,威懾力比單彈頭的“東風-31A”更強。因此參加閱兵的“東風-5B”反應快、威懾力強,“東風-31A”導彈的生存力高,兩者可謂是相互補充。(環球時報記者聯合採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