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把祖國放在身后的年輕人

2015年09月05日19:20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手機看新聞

“他們簡直比牦牛還辛苦,”60多歲的藏族牧民曲吉老人說道。每周,她都會從西藏崗巴縣昌龍鄉乃村背些酥油茶和青稞給附近邊防連隊的戰士送去。

昌龍距離邊境20多公裡,自從1961年來就是崗巴邊防營某連的駐地。昌龍在藏語裡的意思是“大風之地”,每年八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多天,飛沙走石是家常便飯。

“到部隊,感覺就像看望自己的兒子,”曲吉說。她認識昌龍連隊的幾乎每一個士兵。士兵們也親切地叫她“阿媽”。

1961年,曲吉還是個小姑娘時,正是昌龍連的解放軍軍醫救了她的性命。為此,她的媽媽拉吉從1961年起每周都會來看望部隊,送來吃的和喝的,直到2013年拉吉老人83歲去世。拉吉老阿媽生前常說:“是毛主席派來的年輕人救了她的孩子,這些年輕人遠離自己的母親,用自己的生命保衛我們的生命。”

曲吉說她自己去世后,她的女兒會繼續看望部隊。

周圍有些村庄的孩子有同樣的姓名,都叫沙吉次仁,因為他們得到過解放軍軍醫的救治。在藏語中,沙吉意思是革命,次仁的意思是長壽。起這樣的名字是為了表達對部隊的感激之情。

除了醫療服務和體檢,部隊還在秋季幫助收割青稞,在雨雪天幫助牧民尋找走失的牲畜,在地質災害時抗災救災,輔導孩子學習。尤其是指導當地百姓種植蔬菜。2007年前,當地藏民的餐桌上鮮見蔬菜。是一個聰明的戰士經過不斷地摸索,用花盆種活了辣椒和茄子,后來發展為半地下的大棚規模種植。現在崗巴營的部隊可以種植20多種蔬菜,還能種出草莓、西瓜和哈密瓜來。

崗巴縣政府的官員其梅說:“新鮮蔬菜極大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營養來源和飲食結構,以前藏族群眾的食物主要來自青稞和牦牛。”

20多歲的貢覺拉旺是昌龍連一個五年多的老兵。他說:“拉吉和曲吉阿媽的探望極大地緩解了戰士的思鄉之情。藏族村民的熱情和親切讓我們感到昌龍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年輕人之間純潔的兄弟情義是另一個讓他們把邊防當家的重要因素。很多戰士都是80后或90后,是家裡的獨生子,來自內地各個省份。更確切地說,正是當地惡劣的自然和生存環境讓他們建立起對彼此牢固的信任和相互的依靠。

當地氣候惡劣。一年七八個月都會出現暴風雪。交通癱瘓,日常的巡邏也變得異常艱險。與暴風雪比起來,單純刮風恐怕不算什麼了。但最讓人望而生畏的是高海拔帶來的缺氧。昌龍海拔4500米,空氣中的氧含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劇烈活動更是被嚴格禁止的。

但戰士們的身體和軍事訓練卻不能因此打折扣。根據崗巴營邊防營營長胡廣軍介紹,85%的戰士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痛風和凍傷﹔60%的人血液粘稠﹔30%的人身體機能嚴重失衡,患有健忘症、腦神經退化和免疫力低下。

自1961年以來有31名戰士犧牲在工作崗位或巡邏路上。1997年一個叫劉燕的四川女青年趕到崗巴與未婚夫戰士成婚,不想因感冒引起肺水腫在婚前兩天死在軍營。

盡管如此,全營沒有戰士主動因為身體原因提出調換崗位的要求。很多人在幾年服役期滿后還自願繼續留在崗巴,其中包括很多軍校的高材生。

昌龍連的每個戰士都有講不完的故事,講老兵如何照顧新兵,幫助他們適應當地的生活和訓練,講述年輕戰士是怎樣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實現從獨生子向合格的雪域高原戰士的轉變。

劉海洋是一個來自河北保定的19歲新兵。他說:“第一次巡邏時,因為缺氧實在走不動,班長就把我的槍扛了起來。一次雪地巡邏,我忘記帶墨鏡,一個老兵就把他的眼鏡給了我,自己卻忍受著雪盲症帶來的灼痛。”劉海洋說這些小事每天都在發生,“我就是通過這些小事建立起對大哥們的信任”。

彭紹偉是一個26歲已經服役七年的老兵,來自四川眉山。他說:“這裡的兄弟情義是最純潔的。當你習慣這種關系時。你就會慢慢意識到,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裡,除了部隊的大集體,你別無依靠。甚至當你有一天回家探親,身處平原,你也會懷念高原的生活。離開部隊,你會感到十分不適應。”彭紹偉打算繼續在昌龍服役九年,即使沒有提職,光榮退伍時也會是一個四級士官。

昌龍連比起駐守塔克遜和查果拉的連隊還算幸運的。那裡的連隊負責巡邏喜馬拉雅山北麓的一大片地區,其中塔克遜哨所海拔4900米,查果拉則高達5300米。

廖明鬆是一個18歲的義務兵,來自四川宜賓,駐守在塔克遜哨所。再過一個月,他就可以復員回家了。他說:“兩年前我還是個叛逆調皮的孩子,不喜歡學習,索性來當兵。現在我更懂得責任感和紀律的含義。回家后我要繼續上學,我希望能考上大學。”

他說他從老兵那學到很多。“起初,我難以理解為什麼他們對於這片荒涼的高原如此眷戀,這裡帶給我們高原疾病,這裡阻隔了我們和家人。現在要告別這裡時,我也能感到自己的不舍。能把祖國放在身后,何嘗不是一種豪邁?這是我作為軍人的特權,與那些整日在電腦游戲前荒廢時光的同齡人,我覺得我的軍營生活更有意義。”

查果拉哨所是崗巴營海拔最高的哨所。這十二名戰士來自祖國各地,平均年齡24歲,到今年平均服役時間五年。他們沒有人接受體檢,因為“不查也知道結果”﹔他們沒有人給家裡說自己在查果拉,因為那會招來“多余的煩惱”﹔他們多年沒人回家探親,因為那樣“費錢費時還要提前化妝不至於讓家人擔心”。

王鑫是個來自山東菏澤的炊事兵,今年20歲。他說:“兩年前,第一次在查果拉做飯時,由於不熟悉高壓鍋,做了一鍋夾生飯,但是看到老兵們照常吃了下去,並在不斷安慰我,那一刻我立刻感覺到他們就是我的大哥哥。”

“夾生飯比巡邏時啃積雪好多了。今天的條件也比六七十年代好多了。 能駐守查果拉對於崗巴營的戰士來說就是一種榮譽,証明你的意志、力量和對祖國的熱愛,”王偉說道,他是一個來自山東德州的25歲老兵,已經在查果拉服役七年了。

崗巴的戰士和我年齡相仿。一個同高原反應一樣始終糾纏在我大腦的問題是,他們是怎樣從家裡的獨生子變成了地球上最不適合生存地區的雪域戰士。

我採訪了他們幾十個人,最終找到的答案是:兄弟情義,一個多麼老套,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的表述啊。 人們更看重金錢和舒適,至於在戰場上獲得榮光與尊重早已被當代人拋到九霄雲外。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很少有機會,或者說合適的環境,去觀察純粹的感情依戀,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塑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崗巴採訪給我提供了這個機會,亦或說這種環境。

若非這些,在那般嚴酷的自然環境下,那些新兵可能早被內心的恐懼、懶惰和貪婪打倒了。在採訪中他們或許沒有表達出來,但卻是我真切體會到的是,盡管他們身體疲憊不堪,但他們的精神卻十分平和和純靜。這和我們現代都市人的狀態正相反,我們是身體舒適,精神糾結。

當我看到兩年的高原軍旅生活給新兵帶來的變化時,我強烈地感受到他們某種意義上是在進行一場精神的修行,這種改變如此深刻,觸及他們的靈魂。我們常說尋找靈魂伴侶,卻屢屢不得。他們卻做到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或許,我眼前的這些年輕人,此前算不上什麼好男,因為按照世俗的標准他們不學無術,調皮搗蛋。但我確定的一點是,當他們脫下軍裝時,他們確實是堂堂正正的好男人,因為經過無盡的傷痛,他們懂得了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兄弟情義,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最根本的東西隻在生命本身,別無其他。

分享到:
(責編:楊牧、劉軍濤)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