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海拔四千八百米 紅旗扛過半世紀

2015年09月07日09:1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海拔四千八百米 紅旗扛過半世紀

  【輝煌50年·大美新西藏】

  海拔四千八百米 紅旗扛過半世紀

  ——記西藏軍區崗巴邊防營(上)

  崗巴,藏語意為“雪山下的村庄”。

  在這片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足內地50%的“生命禁區”,西藏軍區崗巴邊防營官兵從1961年進駐以來,一直堅守在這裡。

  50多年來,一代代崗巴邊防營官兵傳承“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崗巴精神,出色完成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封邊控邊、維穩執勤、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邊防安全穩定、促進西藏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不上查果拉,愧為崗巴人”

  每年冰雪初融,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都會迎來上哨時刻。駐守這個季節性哨所,官兵們極易患上維生素缺乏症,人人指甲凹陷,嘴唇干裂。然而,上哨官兵寧願少背一棵新鮮菜,也要多帶一本理論書。

  30多年前的一天,戰士鄧學偉外出執勤錯過就餐時間,炊事班打算給他“開小灶”。哪知,鄧學偉卻謝絕戰友的好意,空腹參加政治教育。

  “補鈣”傳統恆承永續。今年初,劉亞、彭磊和楊曉昕3名士官假滿歸來,住進營衛生所的“富氧書屋”。他們一邊吸氧調節身體,一邊學習黨的創新理論。

  眼前場景,親切如昨。重回“娘家”的鄧學偉想不到,營裡仍保持著當年學習理論的氛圍。

  在崗巴邊防營,黨組織隻會讓“放心人”到查果拉哨所服役。營官們則說,“不上查果拉,愧為崗巴人”。查果拉這個雲天寒哨就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著鋼鐵哨兵。

  1965年,國防部授予查果拉哨所“紅色高原邊防隊”榮譽稱號。新兵胡同德想方設法調離城市部隊,來到崗巴營工作,此后連續十年登上查果拉。戰士們寫詩贊嘆:學習理論思想紅,查果拉山出英雄,新生事物滿哨卡,豪情壯志震長空。

  薪火永相傳,長城添新磚。新一代大學生士兵、首位進藏服役的清華學子吳毅恆將青春的足跡寫在查果拉高地上。

  “寧肯透支生命,決不虧欠使命”

  在崗巴邊防營,有副對聯讓人印象深刻。上聯:堅守再難,也要克服萬難,日復一日矗立風雪邊關。下聯:巡邏再險,也要執著涉險,年復一年用腳丈量雪線。橫批:死也無怨。

  的確,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官兵戍守邊關常與死神打交道。一次,一支小分隊巡邏到海拔5000多米的曲登尼瑪雪山時,遭遇暴風雪,暴風雪誘發的大雪崩,將小分隊一口吞沒。除兩名戰士僥幸生還,其他5名官兵化作永遠的雪山。

  50多年來,崗巴邊防營有31名官兵在戍邊崗位獻出年輕生命。2000年6月,該營被成都軍區授予“崗巴愛國奉獻模范營”榮譽稱號。全營有5人榮立一等功、44人榮立二等功。

  西藏軍區第八醫院証明:由於缺氧和缺維生素,崗巴營80%的官兵血色素嚴重超標,100%的官兵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心臟移位等高原疾病。人們由此感嘆:在崗巴,躺著也是奉獻。但常年戍邊的勇士對此並不認同,他們“寧肯透支生命,決不虧欠使命”。

  在徒手站立也相當於內地負重25公斤的崗巴進行劇烈運動,組織高強度訓練伴隨高風險。但營黨委認為,平時不敢擔風險,戰時就難以擔重任。為適應高寒山地作戰特殊環境,他們從軍官到列兵,每天仰臥起坐、深蹲起立、俯臥撐“3個100”一個不少,每周5公裡越野、沖哨樓、沖山頭“3個3次”一次不漏。他們把野外生存訓練放在冰峰深谷,把緊急出動路線設在雪線山脊。

  2013年11月,崗巴營官兵在素有“鬼門關”之稱的曲摩山組織進攻戰斗演練時,雪越下越大。軍分區考核組出於安全考慮,提出可暫緩進行。但官兵們堅持照常進行,他們翻過坡度近60°的雪山,提前20分鐘佔領陣地。2014年11月,上級組織軍事訓練大考核,全營年度軍事科目普考優良率達100%。

  “艱苦不怕吃苦,實干創造實績”

  今年4月尼泊爾特大地震波及日喀則地區,該營官兵聞令而動,緊急馳援吉隆、樟木等重災區,連續奮戰70多個小時,運送救災物資160余噸,轉移安置群體400多人,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高度贊譽。

  駐守一方,崗巴營官兵始終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己任,積極當好黨在藏區的“代言人”,他們做到“艱苦不怕吃苦,實干創造實績”。

  2009年,為解決查果拉哨所通信問題,全營官兵在凍土上一個冰點接一個冰點挖出長57公裡的溝渠,靠手推繩拉把光纜鋪上了查果拉。

  入駐崗巴之初,全營官兵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成崗巴第一所學校、第一座電站。新時期,他們繼承發揚老崗巴人的進取精神——“事事爭先進、個個當標杆”,靠著肩挑手挖壘地窩子的勁頭,蓋起40多座保暖房,搭起3萬多平方米蔬菜大棚,開辟600多公裡簡易路,構筑10多公裡防御工事,建起配套規范的射擊場、投彈場、戰術訓練場,在千萬年不長樹的崗巴最先種活了樹。官兵們還為當地引進7個農牧優良品種,幫助11個村庄脫貧致富,從雪災震災中搶救群眾210多人、牲畜5300多頭。

  (光明日報記者 陳勁鬆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偉平)

分享到:
(責編:楊牧、閆嘉琪)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