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接過老兵手中的槍

伍正華

2015年09月14日10: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我們不怕死亡,就怕被遺忘。”這句抗戰老兵的心聲,曾讓無數國人心裡五味雜陳。

  當他們在庄嚴的人民大會堂接受習近平總書記頒發的抗戰勝利紀念章,當他們行進於受閱方隊最前面舉起顫抖的右手敬禮,當他們步入抗戰勝利日專題文藝晚會現場時全場自動起立鼓掌,“怕被遺忘”的擔憂或許不復存在——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浴血奮戰的英雄,黨和國家從來沒有忘記,始終視他們為民族的精神脊梁。

  如果把“怕被遺忘”簡單地理解為老兵對自身作用貢獻的考量,那就沒有真正理解這四個字的內涵。經歷過無數次生死考驗的抗戰英雄,早已將功名利祿看淡。正如一位老兵所言:“想一想那些犧牲的戰友,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他們真正怕的是這些——

  怕民族曾經的深重苦難被遺忘。圓明園的大火早已熄滅,但“大水法”的殘垣斷壁還在﹔宛平城外的槍聲早已停止,但城牆上的深深彈孔還在﹔南京大屠殺的哀號早已湮滅,但“萬人坑”的累累白骨還在!如果把歷史比作最好的清醒劑,那麼遺忘則是慢性毒藥。我們為什麼要設立“國家公祭日”“烈士紀念日”,為什麼要隆重舉行勝利日大閱兵,就是要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屈辱悲愴,不要忘記“一寸山河一寸血”“山川不改仗英雄”的頑強不屈。

  怕精神上的“軟骨病”滋長蔓延。那些從槍林彈雨中闖過來、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抗戰老兵,沒有一個不是硬骨頭。當年,面對實力懸殊的侵略者,他們寧肯站著生,不願跪著死,“老紅軍精神”絲毫不懼於“武士道精神”。他們端的不是鋼槍,而是民族氣節﹔他們拼的不是刺刀,而是民族精神。那些他們身體裡沒有取出的彈片,於今而言何嘗不是一種“精神鈣片”。毛澤東同志說過,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國由大到強,精神的強大尤為重要。有了這一點,才能排除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風險挑戰。

  怕走得太遠忘記為什麼出發。在豐都一役中失去右眼的劉伯承曾言:“隻要你是為人民大眾的切身利益而戰,戰爭奪去你一隻眼睛,群眾會給你千萬隻眼睛﹔奪去你一隻手,群眾會還給你千萬隻手!”抗戰歲月,群眾就是黨和軍隊的眼睛和手,打斷骨頭連著筋,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今天,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淡化,與群眾漸行漸遠,使“魚水關系”變成“油水關系”,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永遠以百姓之心為心,和人民同甘苦、共命運,我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老兵終會老去,但他們的精神長青。因為他們的身上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彰顯著一支軍隊的血性榮光。歷史記憶不能塵封,血性榮光自當傳承。當我們被老兵的“最帥敬禮”深深打動時,有沒有想過拿什麼來回禮?當我們為老兵的一個個離去莫名感傷時,有沒有想過毅然接過他們的槍?

  老兵不是用來供養的,而是用來敬仰的。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英雄精神,蘊含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無窮力量。閱兵雖已結束,但民族精神需要時常檢閱﹔老兵已成傳奇,而強國興軍的新傳奇正等待我們去書寫!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