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習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地昭告世界: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
30萬!意味著部分官兵將脫下軍裝、止步軍旅、走出軍營。正所謂:痛才能通,不痛則不通。“隻要有夢就有痛”!裁軍,是一場自我革命,也是我們值得面對的“改革陣痛”。
事實上,我軍員額從上世紀70年代的610萬,下降到400萬,再下降到300萬,又下降到230萬,直至下降到2017年底的200萬,每一次都伴隨有“陣痛”。然而,正是勇於面對“改革陣痛”,經受住了“改革陣痛”,人民軍隊才有了發展機遇,有了躍升空間,才得以騰籠換鳥、破繭成蝶,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從勝利走向勝利。如果經受不住“改革陣痛”,就可能在軍事變革中痛失機遇。等到打痛了再改,代價將會極其慘痛,甚至沒有改的機會。
回望上世紀80年代的百萬大裁軍,那是何其艱難!決策者鄧小平說,“這是一個得罪人的事”。為了順利推進改革,他還說,“不怕打黑槍”。當時,軍隊要從400萬減到300萬,每4個人中就有1個要走。很多鐵血部隊,有的是從井岡山下來的,有的曾立過無數戰功,有的正在執行重大任務,裁誰不裁誰,都是一件頭疼的事。但正是中央軍委不惜痛、廣大官兵不怕痛,才在3年內完成百萬大裁軍任務,解決了“‘虛胖了’不能打仗”的問題,讓人民軍隊走上了精兵強軍之路。
今天的改革,好吃的肉已經吃完,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力度、強度、難度前所未有。新一輪軍事領域的變革,是體制轉軌、結構轉型、體系轉變、整體性轉換,也是思想上的破繭化蝶,利益上的自我革命,發展上的爬坡過坎。唯有沖破思想觀念阻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才能迎來軍事變革的春天。
“為所有而喜,不為所無而憂”。裁軍,事關軍隊改革大局,事關強國強軍大計,一些官兵表示,叫撤就撤、叫減就減,叫走就走、叫留就留,體現了很好的政治意識、號令意識和大局意識。但從過去的情況看,總有個別同志過於看重部門利益、單位利益、個人利益,裁到自己頭上時,搬出這樣那樣的理由,找出這樣那樣的說辭,試圖逃過撤降並改,增加裁軍的難度。
領導是改革的旗幟和導向,其行為決定官兵的態度和改革的走向。百萬大裁軍的“主刀人”、時任副總參謀長何正文,裁軍先裁自己的子女。他的4個子女,都在部隊發展得很好。但在父親的引導下,都脫下了軍裝。這一強烈的示范效應,成為推動裁軍的強大動力,使三總部精簡員額一半、11個大軍區合並成7個等改革任務順利完成。這次裁軍,領導干部能否帶好頭,至關重要。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每名官兵都要識大體、明大理、顧大局,以全局觀念面對“改革陣痛”。1998年,濟南軍區某師已准備撤編,接到長江抗洪的命令后,全力以赴打好最后一役,凱旋后即加入到“裁減員額50萬”的行列。什麼是服從大局?這就是服從大局。什麼是支持改革?這就是支持改革。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面對30萬大裁軍,官兵的靈魂要觸動,利益更要觸動﹔觀念禁區要突破,利益雷區更要突破。古人雲,觀操守在利害時。軍人的血性不止在戰場上,還應當在強軍征途上當解放思想的先鋒,當舍棄奶酪的勇士,當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驍將。有“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情懷,有“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追求,有“舍我其誰為強軍”的擔當,就一定能推動軍隊改革向深水區挺進。(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