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美軍4架F-22“猛禽”戰機抵達德國施龐達勒姆空軍基地,隨后飛往波蘭瓦斯克空軍基地,參加9月中旬舉行的北約軍演。這是F-22首次以輪換的方式在歐洲部署。此次F-22突然造訪歐洲,是在烏克蘭局勢陷入僵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與俄羅斯的角力趨於白熱化之際,背后的戰略考量耐人尋味。
幾周前,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公開宣稱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威脅,“需要對俄羅斯採取強硬和平衡”的策略。美國空軍部長德博拉·詹姆斯稱,將F-22“猛禽”戰機部署歐洲是華盛頓落實“歐洲安全保障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是美國總統奧巴馬2014年6月3日在華沙提出的,計劃投入10億美元用於增強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以應對烏克蘭危機。美駐歐空軍司令弗蘭克·戈倫茨評價說:“這次部署增強了我們的空中軍力,表明了我們致力於歐洲安全的決心。”美國空軍參謀長馬克·韋爾什上將甚至稱,一旦發生沖突,F-22能擊落“任何”俄羅斯目標。
馬克·韋爾什上將的論調火藥味兒是重了點,但也絕非聳人聽聞。F-22“猛禽”戰機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現役的第五代戰斗機。它在機載電子設備、機動性能、武器配置方面整體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裝備的現役戰機,尤其是F-22先進的隱身能力,足以將蘇-27等四代戰機的雷達探測距離降低到10∼20千米,完全能夠抵銷四代戰機和四代半戰機的大部分作戰能力。鑒於俄羅斯第五代戰斗機T-50要在2017年才能服役,美軍首先在歐洲部署F-22戰斗機,打破了與俄羅斯在“制空”方面的力量平衡。
美軍寄予厚望的F-22“猛禽”戰機自2005年服役以來,在美國本土以外均以“救火隊員”的形象亮相,其部署和運用往往能起到應對地區危機和戰略威懾的作用。2010年5月,為應對韓國天安號事件引發的東北亞緊張局勢,美國空軍從新墨西哥州霍羅曼空軍基地調派12架F-22戰機到日本嘉手納基地,參加了美韓在黃海進行的聯合軍事演習,並臨時部署4個月,意在震懾朝鮮。2013年3月31日,為應對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美軍從嘉手納基地抽調兩架F-22戰機參加美韓“禿鷲”野外機動聯合軍演,穩定半島形勢。
美國在歐洲首次部署F-22“猛禽”戰機,能否有效威懾俄羅斯呢?答案恐怕沒那麼簡單。
首先,烏克蘭危機的本質是冷戰后的美俄戰略角逐。蘇聯解體后,無論是帶有節點性質和象征意義的“顏色革命”,還是平時不動聲色的經濟、政治合作,美國歐洲戰略的根本目的在於最大限度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擴大戰略優勢。北約經過5次東擴,已經將防線前推至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戰斗的俄羅斯除了面對北約部署在捷克、波蘭的反導系統、預警雷達,還面臨著在北極和波羅的海展開的一系列針對自己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的威脅。但正如普京所言,某些底線,美歐不應跨越,西方國家大談烏克蘭加入北約,那就已經越過界線了。2008年的“俄格五日戰爭”和2014年用兵烏克蘭,都是俄羅斯戰略上的觸底反彈。因此,部署區區幾架第五代戰斗機,對抗壓能力超強的俄羅斯而言真是隔靴撓痒。
其次,目前的俄羅斯雖然面臨西方的經濟制裁,經濟和外交遇到很大困難,但作為一個大國,俄羅斯的困難是暫時和局部的,政治不穩但不會分裂,經濟困難但不會崩潰。美國要想真正解決烏克蘭危機,全面威懾俄羅斯,必須向歐洲投入更多的軍力資源。這對 “亞太再平衡”戰略走入困境的奧巴馬政府來說,在軍費逐年縮減的情況下同時兼顧亞太和歐洲兩個戰略方向,顯然很不現實。因此,部署“猛禽”戰機到歐洲,奧巴馬多少有著安撫歐洲盟友的用意和姿態。
最后,俄軍反制F-22並非無計可施,並可能由此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鑒於美俄在空天作戰領域的差距越來越大,俄羅斯近年來加強了空天防御理論和裝備研究,並於今年8月成立了新的空天軍,以應對來自西方的空天戰略威脅。9月8日普京下令對中央軍區進行突擊檢查,包括新成立的空天軍在內的部隊開往指定演習場地並進入戰備狀態,顯然有著檢驗空天軍實戰能力的用意。俄羅斯軍事專家米哈伊爾·季莫申科就提出,對付F-22,俄羅斯動用蘇-35和S-400就足夠了。此外,面對來自F-22的戰略威懾,俄羅斯有可能提前將T-50投入現役。因為俄羅斯除了加強自身在西部戰略前線的力量和資源,別無選擇。 (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慕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