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中國新型運載火箭採用車載發射 類似東風-31導彈

2015年09月28日08:2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北京時間2015年9月20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0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創了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這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應用進入新紀元(圖片來源:上海航天)。

近日網絡上曝光的畫面顯示,25日剛完成首飛的長征-11運載火箭,使用了類似“東風-31”的運輸、起豎、發射車,同時還使用了筒裝儲運發射的形式。那麼,這種發射方式對長征-11的快速響應有什麼幫助嗎?採用這種發射方式的長征-11比之前的“開拓”系列、“快舟”、長征-6運載火箭以及國外的快速響應運載火箭有什麼優勢?

網絡上的圖片顯示,長征-11運載火箭從一部白色的發射筒內發射,而發射筒則安裝在一部多軸運輸、起豎、發射車上,整個發射方式很像“東風-31”。據分析,採用這種發射車為長征-11的快速響應帶來諸多便利,可大大節省在技術陣地檢測、發射陣位發射的中間吊裝環節,並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減少開發難度。另外,採用發射筒也有利於火箭、衛星的存儲。因為發射筒內的環境控制較容易實現,可以實現筒內溫度、潔淨度的控制,防止導彈元器件氧化和過度老化。一旦發生突發事件,隻需對火箭進行簡單檢測就能發射。另外,由於採用筒式發射,該火箭很可能採用冷發射方式。也就是說先由發射筒內的燃氣發生器和活塞系統將火箭彈射出筒,火箭在一定高度再啟動發動機飛行。這種發射方式簡化了火箭本身的設計,又能防止採用熱發射時火箭發動機對發射筒和箭體的燒蝕。

據專家分析,目前官方公布的長征-11可在24小時內發射,應該包括對火箭、衛星檢測、對接等過程。理論上講,目前長征-11這種採用發射筒的運輸、起豎、發射車可以為整個星箭系統提供合適的儲存環境,可以星箭合一的方式長期存儲。用這種方式存儲可以進一步大幅壓縮發射周期。此外,這種方式理論上可以實現“隨機發射”,即隨機找到一片符合發射要求的場地就可以發射,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戰時的生存性。

如果仔細觀察,實際上前段時間發射的長征-6號液體火箭也採用了一部類似軍用運輸、起豎、發射車的轉運車,該車甚至還涂有迷彩。而“快舟”火箭的發射系統也與之十分類似。以往運載火箭首先要在技術廠房進行水平測試,然后分段運輸到發射台進行組裝,星箭對接、加注並進行最終測試。而火箭的小型化,則可以將這幾個環節合省略。火箭小型化、可靠性提高后,可以進行水平星箭對接、測試、然后運輸到發射陣地進行起豎發射。這些技術實際上最早是用於彈道導彈發射,以縮短反應時間。

專家認為,要實現快速發射,最關鍵還是提高火箭整體可靠性以及縮短火箭准備過程。長征-11號運載火箭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雖然固體火箭發動機有著比沖相對較低,推力不易控制,也無法控制關機等缺點,但結構簡單,燃料加注完畢后可長時間存放。而長征-6號運載火箭採用的液體火箭發動機,雖然比沖高,但需要在發射前進行燃料加注,加之整個火箭部件較多、較復雜,要進行更為復雜的檢測,所以發射准備時間較長。不過長征-6號可以實現700公斤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這一點要大於長征-11號。

專家認為,相較於此前的“開拓-1”“開拓-2”以及“快舟”固體火箭,長征-11的最大優勢在於運載能力更強。據分析,“開拓”系列以及“快舟”固體火箭是由“東風-21”彈道導彈研制而來,其最大直徑隻有1.4米,運載能力較低。而長征-11據稱是在“東風-31”彈道導彈基礎上研發,彈體直徑達到2米,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350公斤,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700公斤,而這兩個軌道,則是目前光學、雷達偵察衛星以及電子偵察衛星使用最多的軌道。和美日的同類火箭相比,長征-11在發射響應時間、發射費用方面也有不少優勢。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章 節 環球時報記者 劉 揚】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