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信息化戰爭地圖保障模式和功能發生全新變化

2015年09月30日08:51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有了准確的地圖,指揮員就有了眼睛

  劉伯承元帥曾說:“有了准確的地圖,指揮員就有了眼睛﹔沒有地圖,作戰行動就沒有了方向。”在信息化戰爭中,地圖的保障模式和功能發生了全新變化,已真正成為戰斗力的倍增器。

  地圖是戰場地理信息的載體,歷來受到高度重視,曾被形象地比喻為“指揮人員的千裡眼”“協同作戰的共同語言”“行軍的無聲向導”。“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古今能征善戰的軍事家,無不把地圖看作軍隊戰斗行動的重要工具。1943年11月,美軍准備在日佔太平洋小島塔臘瓦登陸,由於當時隻有100多年前繪制的陳舊水域圖可供使用,珊瑚島周圍水文情況的巨大變化,令美軍登陸艇不能靠岸,遠距離涉水登陸的海軍陸戰隊士兵不得不毫無遮攔地面對日軍炮火,一張舊地圖致使美軍付出了3000名人員傷亡的代價。

  兵馬未動,地圖先行。與武器裝備、后勤補給等實態化保障相比,測繪導航對現代作戰更多地表現為知識化保障,而且總是先行一步。如果平時不重視地圖的測繪與更新,打起仗來就如同盲人趕路。早在紅軍時期,紅三軍軍長賀龍就要求部隊特別注意收集地圖,強調“找到1份地圖,比繳獲10挺機槍還重要”。當年日本為了准備侵華戰爭,非常重視地圖的收集和測繪。早在1874年,日本陸軍就出版了《清國渤海地方圖》。日本“漢學家”島弘毅和岡村寧次等人曾專程到中國搜集、盜竊軍事情報,測繪軍用地圖和兵要地志。“九一八”事變的誘因之一,即所謂的“中村事件”,也是中村在中國大興安嶺一帶進行地圖測繪和兵要地志調查時產生的結果。

  現代信息化戰爭,戰場環境陸海空天及網電核一體,作戰行動諸軍兵種協同,戰場態勢瞬息萬變,聯合作戰指揮對地圖及其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圖的種類和樣式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從傳統的紙質地圖,進一步發展為數字地圖、GIS、虛擬地理環境、賽博地圖和各種位置服務系統,並且以現代地圖為主,融合其他要素生成地理空間情報。地圖也要求由被動保障向主動服務轉變,進而實現與軍事信息系統、武器系統的一體化融合。如果僅僅停留在提供地形和數據的水平,地圖保障將遠遠不能適應智能化、精准化、多樣化、個性化等作戰需求。

  隻有測得准,才能瞄得准、打得准。隨著以航天遙感技術、導航定位技術、軍用時頻系統、戰場無人機測繪系統等為代表的一批新興信息化手段投入應用,軍事測繪導航在實時、動態、精確三個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強軍興軍時不我待,測繪導航必須先行。廣大測繪導航官兵應未雨綢繆、不辱使命,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為打贏明天的戰爭經天緯地、潛心礪劍。

  ——摘自作者在國防大學學習時的交流發言(信息工程大學地理空間信息學院院長 張衛強)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