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我空軍殲-10和殲-11戰機冒風險突破上高原難題

2015年10月08日09:02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珠穆朗瑪峰仰望的鷹

殲-10戰機在雪域高原實現常態化巡邏。 劉應華攝

  寫在前面

  雪域高原,生命極地﹔珠穆朗瑪,航空禁區。

  從2009年夏開始,一批批新型戰機飛向極地,開始了高原常態化訓練探索,拉開了新時代雪域礪劍的序幕。

  飛翔、挺進、跨越。作為大西南、更作為雪域高原的“長空衛士”,成空部隊官兵用7年極地轟鳴宣告:雪域天空如此湛藍,因為有鷹的警惕巡視﹔世界屋脊巍峨屹立,因為有他們與之榮辱與共,生死相依,血脈交融。

  金秋,當新一代革命軍人樣子大討論向縱深推進之際,記者採訪了數十位親歷這輪探索的不同部隊、兵種、專業和年齡的官兵,試圖描繪他們鐫刻在珠穆朗瑪峰上的飛翔英姿。“每一個首次,都是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試金石,無法分割,缺一不可。”這是官兵知行合一推動“四有”要求落地生根的切身感觸,也是記者的切身感悟。

  向上,向上,不變的方向

  【航跡定格】 2009年酷夏,高原尋常一日。在振聾發聵的轟鳴聲中,成空航空兵某團數架殲-11戰機,披著長途奔襲的征塵,降落在海拔3500余米高原某機場。

  2010年金秋,成空航空兵某團數架殲-10戰機,從紅土高原起飛,穿雲破霧降落在海拔3500米高原某機場,數日后再次起飛,降落海拔3800余米某機場后返回首降機場。

  兩種機型,兩條航跡,兩次前無古人的起航。

  【雪域回響】 “飛上去!”“必須飛上去!”談及執行殲-11戰機高原首飛任務,時任團飛行副大隊長劉曉鵬充滿感慨,“誰都知道危險,但誰都希望被列入首飛名單。”

  風險有多大?殲-11戰機是按海拔2500米以下機場使用設計的,他們將要降落的機場海拔則為3500余米,四周都是海拔六七千米的皚皚雪山,高寒缺氧,亂流頻繁。而同時也在向高原發起首次試航的殲-10是單個發動機戰機,風險更是不言而喻。

  “仗會因為危險而不打嗎?”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使命責任,如進軍號角,催促著官兵為飛上高原鑽研理論、改進裝備、實驗試飛。僅機務保障人員針對高原特殊環境研究攻關,進行的裝備針對性技術改造,就有數十項。

  “遇到危險,救生幾乎無從談起。”殲-10首飛小組飛行員、時任飛行大隊長彭禮忠坦言,面對地圖上顯示的廣闊無人區,他們還做了特殊准備:每人都帶了手電筒、巧克力,把能穿的衣服都穿到身上……

  帶隊3次征戰高原的時任某師副政委華聚臣,至今清楚記得首飛動員:“所有第一都要創造,所有風險都要承擔!”

  當時,這個團隊歷經3年剛完成國產新型戰機改裝,這位改裝初期該團首位團政委,親歷了戰機起飛到創造作戰訓練百余項“第一”的全過程。此次他作為師帶隊政工領導,面對未知艱險,率機務官兵長途跋涉先期抵達,強忍高原反應展開飛行保障准備。

  首飛那天,時任該師副參謀長崔振杰、副團長吳正康和大隊長彭禮忠駕戰機呼嘯著降落世界屋脊,華聚臣和機務官兵們含淚歡呼起來:“我們飛上來了!我們又創造了一個‘第一’!”

  “每個軍人的胸膛裡都高擎著一顆至高無上的榮譽之心,這榮譽與國家利益緊緊相連,這榮譽就是戰勝對手,奪取勝利!”彭禮忠的話詮釋了官兵勇往直前的精神標高。

  飛向更加遼闊的藍色遠方

  【航跡定格】 2011年深秋某日,夜黑如墨。隨著塔台指揮員一聲令下,數名飛行員駕戰鷹刺向深邃夜空。俯瞰大地,沒有一絲燈火,戰機被黑夜包裹,隻有發動機的低吟和儀表的熒光閃爍,提醒飛行員這是在萬米高空飛行。這是成空殲-10戰機首次展開高原夜航訓練時的一幕。

  2012年底至2013年春,成空殲-11戰機首次執行該機型跨冬駐訓任務。高原最缺氧、最寒冷的季節,官兵和裝備經受著極端環境的嚴峻考驗,戰機翱翔的轟鳴劃破風雪高原,為高原全時段作戰又添一項探索成果。

  【雪域回響】 “帶著問題去,帶著成果回”,是成空領導對所有擔負高原訓練任務部隊的要求﹔“飛得更好更遠”,是執行任務官兵的至高追求。

  李智,成空航空兵某團時任機務大隊長,3次赴高原。2012年在執行夜航、實彈等系列任務探索過程中,他體力透支引發高燒,但每天他都是晚上輸液,早晨五六點又出現在機場。在風雪高原,李智和官兵們探索並完善的《殲-11戰機高原駐訓保障手冊》,為空軍其他部隊高原訓練提供了寶貴借鑒。

  “打仗的事,我們不能自欺欺人!”成空駐藏某指揮所司令員蔡自華常愛說這句話。他曾帶領機關業務人員踏冰臥雪數月,實地勘察並獲取第一手珍貴數據。戰鷹不在高原的日子,所屬各場站、雷達某旅練組織指揮、練裝備操作、練特情處置、練緊急拉動,也從來沒有停止……

  蔡自華動情地講起一個鏡頭:保障新型戰機首次實戰轟炸訓練時,時任甘巴拉雷達站站長文影,在海拔5374米的陣地上擔負總值班員。惡劣氣候導致痛風發作,腳疼得沒法沾地。一級戰備鈴響起,他拄著拐杖奔進指揮室,一邊吞止痛藥,一邊指揮保障……

  “當大家把各類問號都拉直的時候,那就是勝利的感嘆號。”官兵們時時記得一位空軍將軍進藏指揮聯合演習時詩一般的鼓勵。

  破限,不為姿態,隻為礪煉

  【航跡定格】 2011年春,我軍首次高海拔高寒地區多兵種陸空聯合實兵演習,在海拔4500余米高地展開。成空數架殲-11戰機穿越雲霧,呼嘯而至,對“敵”重要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2011年秋,成空數架殲-10戰機,自高原某機場編隊起飛,首次在海拔4200余米某機場降落,著陸數十分鐘后再次起飛返航,標志著我國產新型戰機具備了高原全域作戰能力。

  【雪域回響】 時任成空航空兵某師副參謀長陸懿,是首次飛赴海拔4500余米高地執行實彈任務的“主投”,他告訴記者:“殲-10戰機高度表都沒達到這個海拔高度,各種性能數據完全靠飛行員算出來、飛出來、摸索出來。”

  那天,當他駕戰機准確命中目標時,心裡奔涌著深沉的感慨:“在高原飛行,要跟天斗,跟各種極限斗,需要勇氣,更需要硬本領。”

  談及保障該機場試航這一極限挑戰,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航空兵某團時任機務副中隊長馮一,卻用了一個令人意外的字眼:“爽!”

  試航那天,天氣驟變,給原本惡劣的條件又增難度。數架新型戰機冒雨成功降落后,馮一和戰友們緊張展開戰機再次起飛准備。20分鐘后,當他們頂著寒風注視戰機刺向天際時,強烈的高原反應使一張張臉烏紫暗沉,但眼裡閃著堅毅……

  “破限的破限”,有人這樣形容那天的保障。而作為80后的馮一語調輕鬆:“在極端條件下,特別困難地完成前所未有的任務,更覺得爽!”

  馮一說,他身處曾榮獲空軍“模范機務大隊”榮譽稱號的先進集體,老一代航空機務兵代代傳承的“四股勁”精神,是他和戰友托舉戰機翱翔高原的力量源泉——

  “有一股不畏艱苦、連續作戰的拼勁,有一股愈挫愈勇、愈戰愈勇的韌勁,有一股能打硬仗、敢打惡仗的猛勁,有一股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沖勁……”

  站在2015年金秋回望,海拔4500米以上多兵機種陸空聯合演習,成空部隊連續礪煉5年,已飛翔戰斗自如。然而,這經歷了難度遞增的艱苦鍛造。

  “鐵心向黨,鐵拳無敵,鐵紀如山。”2012年秋,成空地空導彈某旅帶著“三鐵”團隊精神,長途奔襲參加高原陸空聯合演習。率隊出征的旅長陳凌一臉自信:“經過極端條件下訓練,我們突破了武器系統的禁區,訓練水平得到提高,取得了發發命中的佳績。”

  而伴隨著一次次突破極限的探索,駐藏雷達某旅組建的“會跑的”雷達機動分隊,長年拉動礪煉,如移動的“千裡眼”,隨時聽令奔赴雪域大地﹔工程保障群、后勤保障群、裝備保障群和野戰救護保障群,也伴著新型戰機的翱翔砥礪淬火……

  歷史必將銘記。從2009年到2015年,歷經6個春秋,“西南雄鷹”振翅飛翔的英姿,深深鐫刻在了珠穆朗瑪峰上。(胡曉宇)

分享到:
(責編:閆嘉琪、黃子娟)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