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殲-7停產不退休 在空軍中仍能佔據重要位置(圖)【6】

2014年10月21日08:07    來源:中國軍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兵器那些事:殲-7 停產不退休

  殲-7在斯裡蘭卡上空出色表演

   殲-7與米格-21,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戰斗機之一

   中國的殲-7的原型是蘇聯米格-21戰機。米格-21於1959年首飛,中國於1961年獲得蘇聯兩架米格-21F-13戰斗機,但此后由於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拒絕履約提供該機的生產技術。中國因此對該機進行了測繪仿制,美國稱這一過程為“逆向工程”,最終於1964年完成了中國制造的第一架殲-7型飛機。

   有意思的是,中蘇兩國在米格-21\殲-7的后續發展上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蘇聯在米格-21基礎上加大了進氣錐以安裝雷達,加高了機背以容納更多電子設備和燃料,最終發展出了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米格-21MF戰斗機。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放大型米格-21MF的空間重量仍然不足以容納完善的電子設備和雷達,很快在蘇軍中米格-21就成為了一種“超音速俯沖轟炸機”,承擔攻擊前線地面目標的任務。后來在70年代初期為了對抗北約的第三代戰斗機又開發了米格-21比斯戰斗機,捷克生產的米格-21比斯戰斗機在80年代經過現代化改進甚至具備使用蘇聯R-73先進格斗空空導彈的能力。而到了21世紀,印度空軍還委托以色列代為改裝了一款米格-21-2000型戰斗機,安裝了現代化的火控雷達,具備使用超視距空空導彈的能力。

   而中國雖然曾在80年代仿制米格-21MF全天候戰斗機,但是卻僅生產了數十架,未大量裝備。中國主要裝備的殲-7一直採用較小的進氣調節錐,機身也沒有放大。但是中國從80年代開始引進西方先進航空電子設備用於改造殲-7,以出口型殲-7M的研制為契機,中國對本國的殲-7進行了一定的現代化改進,但是仍保持了米格-21早期型的體積、重量,以求獲得一種高度靈活的輕型戰斗機,滿足當時的國土防空需要。到了90年代,中國採用獨特的“雙三角翼”技術研制了殲-7E飛機,大幅度提高了殲-7 的低空低速條件的機動性能。

   進入新世紀,隨著外貿市場對超視距空戰能力的要求不斷增長,成飛開始尋求殲-7基礎上的新改造方案,不過先后提出了採用下頜進氣和機腹進氣的殲-7FS和殲-7MF方案,其中殲-7FS型有制造出一架原型機,而殲-7MF停留在了模型階段。究其原因還是殲-7/米格-21機身是在太小,如果硬塞進三代機的雷達和電子設備飛機就會和蘇聯米格-21MF一樣變得臃腫不堪。最終,隨著電子技術小型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在國外多種先進雷達技術基礎上開發了能夠裝進殲-7較小的進氣口調節錐內的小型多功能火控雷達,使殲-7在保持優秀的機動性能和較小機身輪廓的前提下具備了全天候作戰能力。這是殲-7在其生產末期迎來了新一輪外銷熱潮的基礎。

   米格-21系列戰斗機在其發展初期由於飛行速度、高度出色,成為蘇聯最好的前線戰斗機。在越南戰爭中,該機使用早期空空導彈對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實施“高速掠襲”戰術,取得很好的戰果,美空軍飛行員普遍反映他們大部分情況下根本注意不到米格-21的襲擊,甚至出現B-52轟炸機帶著兩發插入機身內未爆炸的啞彈回到基地才發現已經遭到攻擊的事情。此后在遍布中東、亞洲、非洲的戰場上,米格-21作為蘇聯主力援外戰斗機頻頻出場。不過從70年代開始,米格-21的性能逐步落伍,尤其是在中東戰爭中損失非常慘重,逐漸失去了其頭上的光環。然而到這時,米格-21廉價、簡單的優勢體現出來,它逐漸成為世界上最為暢銷的輕型戰斗機,遠超美國在越戰中參考米格-21設計思路制造的“援外戰斗機”F-5。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煜(實習生)、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