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殲-7停產不退休 在空軍中仍能佔據重要位置(圖)

2014年10月21日08:07    來源:中國軍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兵器那些事:殲-7 停產不退休

   殲-7率先利劍出鞘

   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殲-7系列在仿造和自主研制戰斗機方面具有奠基意義,沒有這一艱辛過程,就沒有如今令國人自豪並得到國際航空界稱贊的殲-10、FC-1“梟龍”等戰機的騰飛。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以后,空軍被世界各國公認為首戰之軍,奪取制空權的戰斗機又成為空中力量的刀鋒。1954年,蘇聯開始了米格-21的研制,原型機很快打破兩項世界飛行速度紀錄,並於1958年被批准量產,與美國的F-4“鬼怪”並列為世界第二代噴氣式戰斗機的典型。新中國當時便向蘇聯提出了援助米格-21的要求。蘇聯停止援助后,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先按“照貓畫虎”的模仿方式把米格-21制造出來。

   1964年3月31日,沈陽飛機制造廠利用蘇聯散件組裝的第一架米格-21首飛成功,定序號為殲-7,自此拉開了國產的這一機型家族發展史的序幕。針對當時殲-7機載設備和武器落后的狀態,國內飛機廠通過引進歐洲先進電子設備和高性能導彈來改造,從1983年至1985年連續研制出殲-7Ⅱ、殲-711A到殲-7M等幾個型號,完成了30多項改進,使仿制色彩漸漸消失,創新色彩日漸突出。引進西方航電和火控技術改進的殲-7,在世界上成為一款價格最低卻性能不錯的第二代戰機,於80年代后期向亞非20多個國家出口近千架,成為中國在國際航空市場上惟一有競爭力的產品。外銷創匯使航空業下一步發展得到必要的資金,並為殲-7的技術進步和系列化發展開創了一條新路。1990年5月18日,中國的殲-7E型機成功首飛,標志著國內航空界通過自主摸索並結合學習西方技術,使殲-7開始跳出了米格-21原型,戰斗性能接近於第三代戰斗機。殲-7E的外形同米格-21已有很大區別,氣動方面將原來的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使之能接近第三代戰斗機的機動飛行性能,並全面更新了電子設備,提升了空對空導彈發射能力。殲-7E不僅派生了出口型的殲-7MG型,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並憑借出色的機動性能被“八一”表演隊選為用機。直至2004年11月,成都飛機公司還推出了一款人稱“米格-21終極版”的殲-7G,在新疆機場首飛成功后裝備空軍部隊,2005年又被八一表演隊選為替換殲-7E的用機。據報道,殲-7G主要在雷達、平顯和頭瞄等30多個方面實現了改裝,使飛機的綜合性能跨上新台階,成為名副其實的一種低成本、高效能的武器平台。

   雖然近些年來進口的蘇-27、蘇-30和國產的殲-10、殲-11成為空軍主力,而殲-7系列戰斗機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飛行性能好、輕小靈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技術特點仍能佔據著重要位置,估計今后還可服役若干年。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煜(實習生)、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