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明確指出:“駐疆部隊是新疆安全穩定的壓艙石,是新疆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賦予駐疆部隊的崇高使命,是對駐疆部隊的無比信任和巨大鼓舞。在紀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深入學習習主席重要指示,回顧衛國戍邊足跡,領悟黨和人民重托,倍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更加堅定了永遠當好穩疆興疆壓艙石的決心和信心。
輝煌歷程 書寫忠誠
六秩一甲子,忠誠天地鑒。60年的輝煌歷程,鐫刻著新疆軍區部隊對黨、對祖國的赤膽忠誠,見証了歷代官兵對新疆大地和各族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懷。
凱歌進新疆,紅旗映天山。1949年10月,遵照黨中央、毛主席命令,王震將軍率領20萬大軍,伴著新中國成立的禮炮聲挺進新疆,歷盡千辛萬苦,戰勝艱難險阻,把五星紅旗插遍天山南北、插上帕米爾高原,新疆從此投入人民的懷抱。翻開當年進軍新疆的歷史畫卷,從甘肅嘉峪關到新疆迪化(烏魯木齊),再到全疆各地,20萬進疆大軍憑一腔熱血,靠一雙腳板,縱橫幾千公裡,一路高奏凱歌。他們冒嚴寒、穿荒漠,攀雪峰、越達坂,櫛風沐雨、篳路藍縷,創造了史無前例的進軍紀錄。他們一邊行軍,一邊戰斗,一邊為各族群眾做好事辦實事,把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形象播撒和根植到各族群眾心中。據不完全統計,僅1951年至1953年,軍區部隊就派出4500多人組成工作隊,深入農村牧區,幫助建設地方政權,參加減租反霸、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任務,從根本上鏟除了新疆延續千年的封建剝削制度,各族農(牧)民迎來了翻身解放、當家作主的歷史變遷,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播下這樣一粒種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新疆的嶄新面貌。
忠誠守邊防,鐵心保穩定。軍區部隊進疆伊始,征塵未洗,即迅速全面接管邊防,踏上了衛國戍邊、維護穩定的征程。6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就像一棵棵挺立的天山雪鬆、綠洲白楊、戈壁紅柳和沙漠胡楊,在新疆160萬平方公裡國土、5600多公裡邊防線上,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軍區部隊始終把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放在首位,守防官兵忠心獻祖國、鐵心守邊關,培育形成了“熱愛邊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的喀喇昆侖精神,涌現出“喀喇昆侖鋼鐵哨卡”“衛國戍邊模范連”“團結戰斗模范連”,以及“邊卡模范”劉志儉、“獻身使命的模范團長”胡筱龍等一大批先進集體和英雄模范。60多年來,軍區部隊始終把維護新疆社會穩定作為重要使命,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的破壞活動,堅決制止和平息一切騷亂和暴亂,從解放初期粉碎哈密伊吾縣原國民黨縣長艾拜都拉策動的武裝叛亂,到改革開放以來處置“三股勢力”制造的暴恐活動,在歷次斗爭中,廣大官兵快速反應、果斷打擊,為新疆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真情為人民,傾力促發展。早在進軍新疆之初,毛主席就指示王震將軍:“你們到新疆的主要任務是為各族人民多辦好事,你們要以替歷史上壓迫少數民族的反動統治者還債的精神去那裡工作。”進疆后,軍區部隊始終牢記黨中央、毛主席指示,全心全意踐行我軍宗旨,傾心竭力為新疆各族人民群眾辦好事、謀福祉。為了減輕人民負擔,恢復發展經濟,軍區部隊發揚南泥灣精神,組織11萬余官兵開赴天山南北亙古荒原,一手拿槍一手拿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三年大生產運動。戈壁荒灘變良田,麥穗金黃稻花香,新疆的農業生產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為了發展新疆的工業,軍區部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一頓頓口糧、一條條口袋中擠出一個個銅板,建起鋼鐵廠、棉紡廠、發電廠、水泥廠、農機廠等19個大型工礦企業和70多個小型廠坊,迅速改變了新疆工業落后面貌。為了壯大新疆地方建設力量,軍區10多萬官兵堅決響應黨中央、毛主席號召,一聲令下就地轉業,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如今已成為新疆發展穩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軍區部隊廣大官兵始終以“喜看人民數票子,樂在邊疆守卡子”的奉獻精神、“寧讓生命透支,不讓使命欠賬”的革命激情、“扎根新疆、保衛新疆、建設新疆”的責任擔當,積極投身新疆經濟社會建設,把黨的溫暖傳遞到各族人民群眾心坎上。各族群眾由衷感嘆:共產黨好,解放軍親。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