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化:多維一體共鑄“硬拳頭”
信息化表現於作戰力量組織,就是體系化。這次受閱的500多台各型裝備,編成地面突擊、防空反導、海上攻擊、戰略打擊、信息支援、后裝保障6個模塊,體現的就是陸、海、空一體聯合形成的強大體系作戰能力。
地面突擊模塊,主要凸顯協同作戰。引領27個地面裝備方隊出場的,是被稱為“陸戰猛虎”的99A主戰坦克。它曾參加“和平使命-2014”多國聯演。很多人通過現場觀摩或媒體視頻,都對99A坦克在朱日和訓練基地大草原上的狂飆馳騁、猛烈突擊場景印象深刻,盛贊其強大火力和優異機動性、防護性、動態射擊穩定性。其實,做到這些,還得益於其優異的信息融合力。它的信息系統,不僅使其成為陸戰場重要信息節點,還使它與步戰車、自行火炮、武裝直升機等火力單元之間形成了更有效的信息鏈接、態勢共享、協同攻防關系。這次在閱兵場上同台亮相的04A步戰車,作為99A的“協同伴侶”,也是陸上突擊重器。它在04步戰車強大火力組合基礎上,又進行了裝甲防護、機動性和信息化提升,總評認為整體性能超過俄羅斯的BMP-3和美國的M2“布雷德利”。
直升機被稱為“陸軍之翼”,既可立體投送兵力、兵器,也可挂載武器實施空中突擊。這次參閱的直-8B、直-9、直-10、直-19是陸航“四駕馬車”。直-8和直-9系列化程度最高,通用與專用、陸航與海航都有。直-8B是目前現役噸位最大的通用直升機,可以單架次投送1個排的空降兵力兵器。“霹靂火”直-10和“黑旋風”直-19兩款武裝直升機,曾同時亮相於2012年珠海航展。后齊聚“和平使命-2014”聯演,以垂直打擊、俯沖攻擊等動作,不到5分鐘就摧毀“敵”裝甲目標。在2013年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上,陸航的“風雷”飛行表演隊用直-10表演“鐘擺飛行”“螺旋升降”等高難動作,展示了其良好的飛行品質。這次陸航用直升機組字並飛出蜂群式密集編隊,並非有意而為的“花架子”,而是實戰真用的“另類展示”。
海上攻防模塊,主要凸顯制海權奪控。盡管外媒為海軍近年發展的一些新型武器裝備缺席而“遺憾”,但眾多軍事觀察員還是從中看到了海軍在奪控制海權方面的能力提升。如鷹擊-83K空艦導彈、鷹擊-12A艦艦導彈、鷹擊-62A岸艦導彈,可岸、海、空多維度對水面目標實施火力打擊。其中,鷹擊-12A屬超音速反艦導彈,具有多平台適應性。據稱,隻需1枚命中,即可擊沉一艘4000噸級水面艦船。壓陣空中梯隊的殲-15是航母艦載機。挂載霹靂-8、霹靂-12等空空導彈,可執行區域防空任務﹔挂載反艦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又能實施對陸、對海、對潛等打擊,對於提高海軍多維打擊能力非常重要。
戰略打擊模塊主要由二炮的“東風”導彈編成,陣容龐大而震撼。龐大,不僅單車、單彈個體大,而且型號多、群體大。震撼,是指無論常規導彈還是核導彈,都極具威力。常規導彈包括東風-15B、東風-16、東風-21D中程彈道導彈和長劍-10A巡航導彈。東風-21D被稱為“航母殺手”“游戲改變者”,受閱前就一直廣受關注。東風-26是核常兼備導彈,它可以不換彈體換彈頭,快速實現核常轉換。作為常規導彈,可以通過調整制導方式等,實現對陸基固定目標和海基移動目標的打擊。東風-5B和東風-31A分別是液體燃料井式發射和固體燃料公路機動發射的洲際核導彈。這類導彈採用多個分導彈頭后,既可提高突防成功率,又可打擊多個不同目標,戰略威懾能力遠高於單彈頭核導彈。
國產化:自主創新說明“有后勁”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武器裝備的國產化是連著國家安全的大事﹔像中國這樣歷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大國,隻有依靠自己才能確保安全﹔部分洋武器、洋裝備平時可以花錢買,但買后的發展難持續,真打真用時可能就不托底。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主張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防科研生產體系,並勉勵“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就是這個道理。這次受閱的武器裝備,100%國產,84%首次亮相,95%以上為部隊現役,且整體質量、戰技性能、信息化程度都達到先進水平,除了顯示出我們國家的科研生產能力新提升、軍隊建設新發展,還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對依靠自己再發展更有后勁和實力。簡單回顧一下新中國成立后的幾次大閱兵,翻看一下相關評述,也許對堅持國產化能有更好認識。
1949年,參閱的雖然也有飛機和大炮,但這些武器裝備大多是繳獲來的。有統計表明,當時參閱的110余種武器裝備,共來自24個國家的98個兵工廠。有親歷者曾為此調侃:“唯有馬匹是國產的。”1959年,參閱的重頭仍是飛機和大炮,但國產率大為提高。為此,當時英國的《每日郵報》曾報道:“對於一個10年前隻能生產鳥籠子的國家來說,這些最新展示幾乎是一次不可置信的對照。”1984年,戰略導彈部隊首度亮相,外媒紛紛評述。當天日本《讀賣新聞》發自北京的新聞稿,就特別強調中國已經擁有“可以打到莫斯科和華盛頓的兩種洲際彈道導彈”。1999年,東風-31、空中加油機、“飛豹”殲轟機等新型主戰武器裝備紛紛亮相。路透社的報道援引了北京一個市民的話:“這是民族自豪的時刻,它告訴全世界我們不會被輕易打敗。”2009年,法國《費加羅報》專門刊發題為“中國龍顯示力量”的社評。文中說,“在中國比預計更快地走出金融危機並幫助世界之際,在G20開始聽取中國意見治理地球之際,一場規模空前的閱兵顯示了中國龍的意志和自信,而美國的衰落、歐洲的癱瘓更反襯中國的成功,使它成為這個時代上升的強國。”
本次閱兵,無論是地面裝備方隊還是空中梯隊,都能做到“米秒不差”,北斗衛星定位系統這個“無名英雄”功不可沒。假如沒有這套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系統,很難想象這次閱兵能展示出如此先進的信息化水平和作戰能力。當然,國產化之路不容易,尤其是在高精尖,核心、高端、基礎領域,信息和網絡安全管控方面,還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
“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地認識和平的珍貴。”歷經戰爭苦難的中國人民,曾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野蠻侵略有著刻骨的記憶,在軍國主義仍存復活希望、仍有發酵土壤,台前幕后還有鼓與呼者的今天,為了和平,中國要始終銘記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始終堅持和平發展。但也決不能祈望軍國主義就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為歷史也同樣告誡著:和平不是弱者的呼吁,甚至不是弱者的權利﹔和平需要“以武止戈”的硬實力去維護和捍衛。中國是維護和平、捍衛和平的偉大正義力量。中國隻有凝神聚力地把自己發展得更好些、更強大些,把和平發展的道路夯得更實在、鋪得更平整、拓得更寬暢,才能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當、更快捷、更長遠,才能為世界和平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軍事科學院 王長勤、方光明)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