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日每年都有大約五六百架次偵察機對中方進行抵近偵察,而且日方對中國的偵察飛行次數已大大超過美國。而且,安倍當局不僅總是制造摩擦,更煞費苦心營造日本受到中國“欺負”的悲情。這不由讓人想到:1894年日軍在旅順制造大屠殺事件,兩萬余中國平民遇害。震驚的西方記者發稿評論,日方卻搶在中國發聲前稱,是日本士兵發現戰友尸體遭中國人羞辱,才心生憤恨發生大屠殺的。安倍為侵略史“翻案”,炒作“中國威脅”,實則是復制日本侵略暴行的強盜邏輯。
安倍為了揮舞這“三支劍”,可謂處心積慮。安倍幾乎每天都會去內閣官方的記者俱樂部駐點走一趟,親自向媒體解釋內閣相關政策變動情況,與媒體頻繁交流,即便無法到場,也會派官房長官代為闡釋,讓媒體第一時間發布對日本政府有利的新聞。根據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典洋去年的調查,安倍上台僅17個月,就同相關媒體人在至少36個場合一起進餐。安倍經過精心設計,形成了固定的“安倍炒作套路”:“政府爆料——國內部分媒體尤其是右翼媒體爆炒——西方和盟國媒體關注——成為國際輿論熱點”。“經常和安倍一起坐車、吃飯的記者,怎麼會反對他呢?”就連日本國內的媒體人士也為此擔憂。
此外,近年來日本右翼媒體《軍事研究》《正論》等均建立了相應網站,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動”,為安倍的所謂執政觀點搖旗吶喊、推波助瀾。同為日本五大全國性報紙之一的《讀賣新聞》和帶有明顯右傾符號的共同社、《產經新聞》等,也在積極充當安倍的“傳聲筒”。
不僅如此,為了與中國搶奪全球輿論制高點,日本政府還動用了包括駐外使館在內的所有宣傳渠道。繼2013年在南蘇丹、冰島設立大使館及設立北極大使后,安倍還決定在多個國家新設大使館,進一步強化“存在感”,為對外宣傳提供便利。去年1月,針對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撰文稱日本軍國主義是“伏地魔”,安倍又授意日駐英大使在英《每日電訊報》頭版撰文妄稱,中國不斷擴充軍備,採取單邊措施改變現狀﹔“有兩條道路擺在中國面前:一條是尋求對話,恪守法律規則,另一條是扮演‘伏地魔’角色,威脅地區安全。”日本外務省向當局提交的2014年度預算中,有大約10億日元(約合6260萬元人民幣)計劃用於向國際社會宣傳釣魚島、竹島(韓國稱獨島)和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為搶佔所謂輿論先機,安倍政府總是不惜花費血本。
歷史驚人相似。121年前的那個甲午年,日本投巨資派遣1114名本國記者、邀請129名西方記者隨軍採訪,並賄賂《每日電訊》《泰晤士報》等英國知名媒體,使得日本國內媒體對侵華戰爭“叫好聲不斷”,就連西方輿論也稱日本是“成熟的文明國家”。安倍今天又在如法炮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新安保法案,敲碎重重“安全鎖”,開啟日本海外派兵大門,使日本在軍事上更具攻擊性,以各種名義向海外派遣自衛隊,打著積極維護和平的旗號“以攻代守”,干預地區和國際事務,把日本再次綁上戰車。
可以預見,安倍還會繼續揮舞這“三支劍”,為其進一步“倒行逆施”充當重要推手。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和警惕。(姜興華)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