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講話》中深刻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當代軍事文藝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重鎮,持續繁榮、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正在於優秀作品的不斷涌現。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近年來,軍事文藝密切跟蹤軍隊改革發展和軍旅現實生活的新變,經由對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生動描摹與深度透視,展現出了軍隊作家藝術家強大的思想能力、擔當的藝術態度和崇高的精神立場,留下了一大批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堪稱經典的現實軍事題材精品力作。
為時代立傳,為現實畫像,始終是軍隊作家藝術家責無旁貸的使命擔當﹔及時生動地介入和反映現實生活,准確深刻地提煉和表達時代精神,始終是軍事文藝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根基。
強軍興軍的征途上,軍隊作家藝術家應該將關注的目光聚焦軍隊改革發展大潮,身入更要心入激情燃燒的演訓場,生動描摹塑造“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形象風採﹔彰顯自身強大的歷史穿透力、准確的現實概括力和不竭的藝術創造力﹔勇攀文學藝術的高峰,唱響強軍路上的戰歌。
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文藝工作者要以《講話》精神為指引,以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創作生產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吹響時代的號角,唱響強軍的戰歌。
一
優秀的軍事文藝作品,往往是一個民族文藝寶庫中最剛健有力的部分。如果隻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樣的纏綿婉約,而沒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式的慷慨激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所呈現出來的文學成色也許就要單薄許多。今天,在幾個世界大國中,中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美國的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法國的國歌《馬賽曲》等,都曾經是傳唱一時的戰歌,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民族情感即便經年仍歷久彌新。
回顧當代軍事文藝歷史,不難發現,凡是產生了巨大影響,能夠成為經典的作品,首先必須具備鮮明的時代特征。李存葆的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發表於1982年,時值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剛剛啟動。漫長的封閉之后,外面的精彩驟然呈現在面前,年輕一代遭遇了巨大的思想沖擊。《高山下的花環》表達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那一代青少年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鳴,感動了億萬讀者,唱響了時代最強音。近年來一些取得成功的軍事文藝作品同樣証明了這一點。從《突出重圍》到《士兵突擊》,從《英雄核潛艇》到《兵者,國之大事》,這些作品體裁題材不盡相同,藝術上各有特色,但它們都在聚焦改革強軍實踐,都在反映軍旅現實生活。強烈的時代精神拉近了作品與讀者觀眾的距離,更容易激發年輕官兵的思想共鳴,進而促進部隊戰斗力的提高。
今天,全軍將士正在習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向強軍興軍的征程邁進,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也即將全面展開。這場改革事關百戰成軍的人民解放軍能否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能否打贏未來戰爭,承擔起捍衛國家安全的責任。對於很多人來說,其深刻意義也許要等到若干年后,站在歷史的彼岸才能看清。然而軍隊文藝工作卻不能等待,軍事文藝創作也不能裹足不前,軍隊文藝工作者應該盡早地把藝術目光投向改革,把如椽巨筆落向改革。
一方面,這次改革牽動面廣,觸動層級多,不僅會發生思想觀念層面的碰撞,而且還將涉及大量單位和個人的去留。在一支經歷了近三十年和平環境的軍隊裡,這無疑是一種觸及心靈和情感的震蕩,這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新的創作領域和難得的素材﹔另一方面,所有的改革都會遇到困難和阻力,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中,文藝創作能夠以自身特有的影響力、感染力統一思想,加深認識,助力改革。回眸歷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我軍體制編制大調整中應運而生的報告文學《百萬大裁軍》和新世紀之初在我軍軍事訓練改革大潮中橫空出世的電視劇《突出重圍》,都曾對當時的改革實踐產生過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次風雲激蕩的改革,也是一次舉世矚目的改革。“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可以預見,軍隊文藝工作者隻要真正深入到這場改革中去,扑下身子體驗,沉下心來觀察,以飽滿的熱情歌頌改革精神,表現改革主題,一定會涌現出一批內容新穎思想深刻的作品,實現現實題材軍事文藝創作新的突破。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