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國防科技大學劉忠教授
人民網>>軍事>>正文

國防科大劉忠:為指揮控制打造強大"外腦"【2】

2015年12月28日16:42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健腦工程”,科技強軍新模式

指控是“藝術”還是“技術”?是“哲學”還是“數學”?是“經驗”還是“經典”?面對一些部隊領導的疑問,劉忠說:“不是單選,而是多選。”

這樣的疑問,其實源自長期機械化戰爭思維的影響,導致作戰指揮控制更多靠經驗、魄力和感覺這樣的定性分析。現代戰爭中,信息化條件下的體系作戰已逐步取代傳統機械化條件下的集團式作戰。體系作戰強調以指揮控制為核心,將情報預警、力量運用、綜合保障一體化,實現作戰效能的倍增。因此,信息化戰爭更多依賴定量決策。

觀念一新,柳暗花明。實戰中,“作戰規劃計劃”、“目標決策分析”兩個環節最為重要。然而,過去我軍作戰指揮體系條塊化分割、層級化復雜等問題較為嚴重,指揮控制信息化程度不高,一度嚴重掣肘了戰斗力的提升。

以往,一些部隊擬制作戰計劃時,會採用寫稿子、推本子的方式。由於需考慮海量作戰要素,整個計劃擬制動輒一個月以上。而且,即便如此,計劃本身的問題屢有出現。

有一次演習,敵情通報下達后,紅軍各指揮所分頭制定作戰計劃。等到精密的作戰計劃制定完畢后,藍軍突然“不按常理出牌”展開超越式攻擊,紅軍大亂。在戰情已變情況下,有的紅軍分隊竟仍向沒有藍軍的陣地發起進攻……

一次協同作戰中,由於各軍兵種制定的計劃各自為政,不同裝備間出現電磁互擾,作戰效能大幅降低……

問題面前,部隊也一肚子苦水:智者千慮終有一失,何況在現代戰爭海量信息中更易顧此失彼。

劉忠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知道,不借助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僅憑人腦的經驗決策,是無法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

面對急迫的軍事需求,劉忠經過大量調研和刻苦攻關,帶領團隊開發出數字化作戰計劃系統,將戰場兵力、作戰行動、打擊效果、戰場環境影響等要素數字化,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軍事運籌”、“專家系統”等高技術進行計劃生成和推演評估。

該系統一經使用,就彰顯耀眼的光芒:人工需幾天甚至一個月才能制定出的作戰計劃,在系統協助下速度提高了幾倍﹔龐大的作戰要素之間協同規劃,指揮員結合系統很快拿出了最優方案﹔甚至一些“想當然”的問題計劃在它的“火眼金睛”下也被及時糾正。

運用該系統后,一次作戰對抗籌劃中,某部計劃運用直升機展開跳躍式攻擊,攻擊方向、兵力運用、火力運用、要素協同幾乎無懈可擊,但仍被該系統“攔下”。有人納悶,哪出了問題?原來,直升機完成任務后的返航路線與藍軍某防空陣地的射程覆蓋區域擦了邊,極易被敵擊毀。至此,經驗豐富的指揮員不禁對該系統連聲叫絕!

“擒賊先擒王”是傳統戰爭中顛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信息化戰爭中,“目標體系分析”卻顛覆了這個觀念。

近日,俄軍用精確制導導彈炸掉了IS的一個帳篷引發官兵熱議。很多人認為,價值千萬以上導彈炸掉一個100塊錢的帳篷何其浪費?

“這很可能是一場精彩而精准的信息化指揮控制。”劉忠微微一笑,憶起一樁往事。

一次擬定作戰對抗計劃,面對藍軍龐大作戰體系,部隊指揮員習慣性選擇對藍軍指揮所實施精確打擊。然而,劉忠通過目標體系分析發現,這一選擇“不靠譜”。他給出了新的打擊思路:摧毀藍軍隱藏在一處帳篷內的信息處理站。

指揮員大惑不解。通過系統推演,原因大白:藍軍指揮所一般深藏地下、防御極強,且在作戰體系內還有好幾處備用指揮所,一旦某處遭受打擊,其他立刻能夠接替指揮,基本不受影響。在復雜網絡中,經過科學計算,他們發現幾乎藍軍所有指揮所與偵察力量通信都要經過該信息處理站,該站雖隱蔽卻容易打擊。一旦將其摧毀,必將癱瘓藍軍指揮體系。

“指哪打哪,關鍵在‘指哪’。指不對方向,威力再強大的導彈也只是個‘大鞭炮’。”事后,某指揮員感慨地說:“有了高科技‘外腦’,指揮員才能更好地科學決策,仗才能打得事半功倍!”

就這樣,劉忠團隊經過不懈努力,推動了指揮控制領域的技術發展,科研成果在多次重大任務中得到廣泛應用,得到了部隊廣泛贊譽!

大德至簡,“山花”爛漫笑隱叢

面對榮譽,劉忠總是謙遜地說:“我們和部隊相互學習,同步成長,才有了今天這樣1+1>2的效果。”

此話絕非客套。記得劉忠帶領團隊為部隊開發指揮控制系統之初,部隊在試用時就犯了嘀咕。

原來,該系統計算的雷達探測范圍總是與實測有一定差距。劉忠不禁咬緊了嘴唇:如果該問題沒有發現而用此系統制定了作戰計劃,豈不成了“掩耳盜鈴”?

這件事給了他不少啟發:與部隊合作、向部隊學習永無止境﹔技術革新、系統升級永無止境﹔求真務實、勤奮質朴永無止境!

他們在隨后的科研過程中,邀請作戰部門、裝備研制部門、院校、基層部隊等各路資深軍事專家加入總師組,對聯合作戰數據、模型、規則展開聯席會議。科研攻關過程中,劉忠虛心向部隊請教,大量學習軍事知識,力爭實現指揮控制和技術的無縫對接﹔部隊指揮員也深刻理解了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理念,從而迅速適應信息化指揮控制系統。

以往,有些軍隊專業技術干部容易給人“大行不顧細謹”的印象。在教員小程眼中,劉忠身上卻閃爍著“季布一諾值千金”的美德。

一次,劉忠接到緊急通知,請他第二天進京參加一場技術協調會,時間定在下午2:30。劉忠當即應允。

他訂了張最近的航班,預計當天下午抵京。准時起飛,即將抵達北京時,飛機卻因天氣原因,無法降落,隻好返航。返回長沙后,此時進京火車票已來不及購買。在長沙機場,劉忠苦苦等到半夜12點,終於通知可以登機。不想飛機起飛不久再次因天氣原因返航。一番折騰下來,已是第二天凌晨4點。

航空公司建議乘客安頓進賓館休息。小程勸劉忠:“現在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改乘火車也來不及了,因為天氣原因到不了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建議還是先回學校,到時給他們解釋一下吧。”

劉忠卻說:“我們既然答應參加,有‘約定’就一定要信守承諾。隻要部隊有需要,我們就應該義不容辭。”於是,硬是等到了凌晨5:30,終於“成功”登上飛機,到北京時已是上午10點半。

在榮譽和利益面前,劉忠始終大公無私,總是將年輕人推到台前。他不僅將“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研究經費全部用於團隊科研與學術交流,還主動將自己很多學術論文署名排在年輕人之后。

2011年,他參與的某重大項目計劃申報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負責單位建議劉忠為科大的申報代表。劉忠推辭,並推薦了並肩戰斗在項目一線的黃教授。

事后,他總是謙虛而又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不僅要學習錢學森老前輩的學術精髓,更要學他‘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價值觀。年輕人有發展,軍隊才有希望!”

在培養人才上,學術民主是劉忠一以貫之的作風。他的博士生小馮在某重大項目攻關中與作為總設計師的劉忠在技術路線上產生了嚴重分歧,而參研專家們普遍支持劉忠的意見。

劉忠卻並未因小馮“挑戰了自己權威”而勃然大怒,反而將分歧拿到技術討論會上公開討論。最終,小馮証明了自己的技術路線更加有效,讓在場不少人面面相覷。劉忠不僅未感到尷尬,反而開懷地接受,並將其方案確定為該項目主導技術路線。事后,他還讓小馮擔綱某應用系統研制任務,使其成為了該任務中唯一的“85后”主任設計師。

至簡傳大德,嘔心搭人梯。育山花爛漫,甘笑隱叢中。

這些年,部隊戰斗力強勢拔節,劉忠的戰隊戰功赫赫:近年來,他們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軍事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他本人也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邱越、黃子娟)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