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戰顱外腦”裝備部隊 助力我軍一招制敵

——記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總工程師劉忠教授

2015年12月30日15:55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邱越)2015年12月,經過5年艱苦攻關的某重要指揮控制系統,順利完成研制,正式裝備部隊,為進一步提升聯合作戰能力提供了有利支撐。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總工程師劉忠教授對該系統順利研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指揮所被譽為“戰神之顱”,指揮控制系統則如同這“戰顱”的“外腦”,為戰顱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十數載,劉忠一心扎根指揮控制系統的研究,夙興夜寐,以室為家,即使面對地方企業開出50倍於部隊工資的薪酬待遇挖角,他也不曾動搖。對劉忠而言,財富有價,強軍無價。

打造我軍指控系統研究“國家隊”

劉忠自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父親是全軍優秀教師,在父親的影響下,獻身國防事業的理想悄悄在劉忠的心裡埋下了種子。

1990年,劉忠以優異的成績從當時實力雄厚的華中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后,便義無反顧地來到長沙炮兵學院,成為一名普通教員。而當時,我軍炮兵還缺乏信息化手段,作戰計算還停留在炮兵計算尺、計算器,同期美軍炮兵卻早已擁有了先進的指揮信息系統。1991年的海灣戰爭讓劉忠非常具體地感受到了這種差距帶來的震撼。

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伊拉克。令劉忠印象深刻的並非美軍先進的武器裝備,而是其集指揮、控制、通信、情報於一體的指揮控制系統。“這對我的震動非常大,沒想到仗還可以這麼打。”劉忠如是說。

他意識到,信息化戰爭拼的不僅是武器裝備,更是指揮控制,是“大腦”。於是,劉忠毅然將研究方向轉向軍事指揮控制系統,並先后在國防科技大學攻讀了計算機系統軟件專業碩士學位和指揮信息系統方向博士學位,並受命擔任學院“聯合作戰指揮控制先期概念演示系統”課題組組長。

2006年,劉忠在英國朴茨茅斯大學訪問一年歸來后,便接到建設信息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的任務,這是我國唯一從事指揮控制研究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軍隊指揮控制領域涉及多軍兵種、多層級、多裝備,建設難度大。3年后,劉忠帶領實驗室勝利完成了預定目標,實驗室通過了驗收考核,成為了指揮控制系統研究領域的“排頭兵”、“國家隊”。

高科技“外腦”助力一招制敵

劉忠指出,指揮控制系統是軍隊指揮的靈魂和“外腦”,是整個作戰體系的粘合劑和倍增器。現代戰爭是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這個體系的核心就是指揮控制系統。

過去,作戰指揮體系條塊分割、層級化復雜等問題較為嚴重,指揮控制信息化程度不高,一些部隊擬制作戰計劃時,會採用寫稿子、推本子的方式。由於需要考慮海量作戰要素,整個計劃擬制動輒一個月以上,即便如此,各種問題也屢有出現。

有一次演習,紅軍各指揮所分頭制定了精密的作戰計劃,而實戰中藍軍突然不按常理出牌,紅軍大亂。在戰情已經變化的情況下,有的紅軍分隊竟仍按照既定的計劃,向沒有藍軍的陣地發起進攻。

“按這種方式走下去,作戰計劃的可行性會越來越差,應變能力也會越來越差。”劉忠指出。

他知道,不借助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僅憑人腦的經驗化決策,無法適應現代戰爭需要。劉忠和他的團隊經過大量調研和刻苦攻關,終於開發出數字化作戰指揮系統,將人工原本需幾天甚至一個月才能制定的作戰計劃的生成速度提高了數倍,使指揮員能夠很快地拿出作戰方案,同時還能避免一些想當然的問題計劃。

在一次作戰籌劃中,某部計劃運用直升機展開攻擊,攻擊方向、兵力運用、火力運用、要素協同幾乎無懈可擊,但該計劃仍然被系統否決。原來,直升機完成任務后的返航路線與藍軍某防空陣地的射程覆蓋區域擦邊,極易被“敵”擊毀。該系統的“敏感”讓經驗豐富的指揮員不禁連聲叫絕。

某指揮員感慨地說:“有了高科技‘外腦’,指揮員才能更好地科學決策,仗才能打的事半功倍。”

“更快更精確是指揮控制系統帶來的巨大變化,如此才使一招制敵成為可能。”劉忠說。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