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近30年的“銀杯賽”,是北約國家間軍事比武的重要舞台——
西方坦克PK賽波浪起伏
緣起冷戰
冷戰時,西德是北約在歐洲的最前線,雲集了美國和北約國家的眾多裝甲部隊。1963年,駐西德的加拿大陸軍第四機械化旅在駐防的各部隊間,發起了一項旨在提高訓練水平的坦克競技比賽,英文全稱是“The Canadian Army Trophy”——“加拿大陸軍杯”坦克射擊競技比賽。由於其比賽獎品是一輛純銀制的英國“百夫長”坦克模型,該項軍事競賽也被稱為“銀杯賽”。由於該項競技是北約駐防戰備部隊的內部競賽,而且涉及到的都是現役技術裝備,所以“銀杯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被人所熟知。
1963年第一屆比賽,參賽國部隊各派出一個坦克排,內容是在固定位置對靜止靶和移動靶進行射擊,以射擊成績確定最后排名。由於比賽內容設置呆板,與實戰脫節,20世紀70年代以來,“銀杯賽”人氣慘淡,參賽部隊數量減少,競賽意義降低頗多。為此,1977年第十屆“銀杯賽”對內容設置進行了改革,從單純射擊競賽變為坦克綜合能力競技。參賽國部隊的坦克進入位置后,要對目標區域進行監視,隨時准備對可能出現在任何位置的目標射擊。這種貼近實戰的競賽內容,使得北約各國對該獎項重新重視起來,“銀杯賽”的“含金量”也大為提升。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1983年以后,比賽又變為在北約北方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內部分別進行,集團軍內排出名次后,取兩集團軍內各國參賽部隊的最高分數進行最終排名,確定名次。這樣的賽制改變,使得“銀杯賽”的評測更加客觀全面。1991年之后,由於冷戰的結束,“銀杯賽”失去了原先的意義,比賽也隨之終止。而1997年該項賽事再次恢復時,已經變成美國和加拿大陸軍之間的競賽,名稱也變為“美加杯”。
“豹”打天下
前7屆“銀杯賽”,傳統老牌裝甲強國的德國(西德)雖然多次殺入三甲,但卻無一次奪冠,成績乏善可陳。不過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戰后西德著名的“豹”式系列坦克的陸續入役,替換了原先美系坦克的德國人,駕駛新的“日耳曼戰車”,開始了對“銀杯賽”的統治。
從第七屆競賽開始,一直到1991年“銀杯賽”結束,德國裝甲部隊的成績優異,一直穩定在前兩名,其中6次奪冠,更是在1979年至1983年取得“銀杯賽”史無前例的三連冠。而跟著德國裝甲部隊大放異彩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豹1”和“豹2”坦克。
作為西方第二、三代坦克的突出代表,“豹1”與“豹2”在“銀杯賽”的表現堪稱經典。1970年后的三屆“銀杯賽”由於各隻有3個國家參加,比賽成為了英國和西德兩國爭冠的“獨幕劇”,也是戰后兩國第二代坦克——德國“豹1”和英國“酋長”的直接PK。比賽結果是,1970年“酋長”成功獵“豹”,但“豹1”在后兩屆雙殺“酋長”,德國人在這3屆杯賽上以2︰1佔據上風。這也宣告曾經憑借“百夫長”坦克稱雄一時的英國坦克工業開始走下坡路,同時也宣告了德國坦克的強勢回歸。
此后近20年間,德國的“豹”式系列坦克在“銀杯賽”主打天下,打得英美坦克都黯然退賽。雖然競賽成績好有部隊訓練的因素在,但近20年的比賽周期,參賽部隊各有不同,英美坦克依然長期被西德坦克壓制,就絕對不是偶然的。這表明,在北約體系下,德系坦克比英美系的坦克更有優勢。因此,就不難理解,對這一時期的西方主戰坦克的評估,甚至在兵棋推演的模擬軟件中,“豹2”總要高於“挑戰者”“M-1”等英美坦克。這也體現了德國坦克工業的雄厚技術積累和強大實力。
軍貿暗戰
和英國人的黯然退場不同,作為北約軍事力量的核心,美國在“銀杯賽”上的表現雖然不如德國驚艷,但也可圈可點。從1977年到1989年,美軍共參加7屆“銀杯賽”,成績一直穩中有升,並且在1987年奪得唯一一次冠軍。
在北約內部,美軍使用的“M-1”坦克和德軍使用的“豹2”兩種坦克一直在明爭暗斗。而其背景,正是北約在冷戰時提出的“防務一體化,裝備通用化”的思想。其實,裝備通用化是好事,但以哪種裝備為標准,哪種武器為基本型,這就牽扯到裝備生產商和軍工企業的利益了。所以,為了北約國家的裝備訂單,為了各自國家的坦克工業形象,德、美兩國都不遺余力。於是“銀杯賽”就成了最直接的角力場。
綜合在“銀杯賽”的表現,“M-1”不如“豹2”,甚至還輸給過“豹1A4”。由於“銀杯賽”上的“M-1”處於下風,影響了美系坦克在歐洲的營銷,“豹2”式坦克相繼出現在瑞士、西班牙和瑞典,吃下不少相當可觀的訂單。
不過美軍的“M-1”每次與“豹2”的對抗,都只是略佔下風,這也証明“M-1”是一種出色的裝備。所以,雖然歐洲人對其不太感興趣,但總有“識貨”的。憑借美國經濟強大的輻射力,和后來在海灣戰爭中的實戰表現,“M-1”得到了中東地區的不少國家(比如沙特、科威特和埃及)的青睞,也是著實美美地接了幾張軍貿大單。
與德美間烽煙滾滾的貿易戰相比,在“銀杯賽”上郁悶的英國已經無暇他顧。盡管靠著“挑戰者2”坦克在海灣戰爭的表現扳回了一些面子,但由於在歐洲早已“名聲在外”,所以英國人隻在阿曼搞到了訂單,而這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對英國坦克工業的幫助甚微,甚至連賣給阿曼的坦克都配備的是德國的動力系統。
所以,同樣是參加“銀杯賽”,德國、美國通過裝備演練不斷改進,通過優良的競賽表現贏得了聲譽,使坦克工業處於一種良性循環。而英國卻在“銀杯賽”初期表現良好的形勢下,受制於本國的經濟狀況,沒能保持住較高的水准,使其坦克工業陷入惡性循環,拱手將市場讓出。這其中的興衰起伏,就直接地顯示在西方坦克的評估榜上,給人們啟迪和深思。(王綏翊、李宏偉、趙元康)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