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獅醒
一個世紀以來列強強加的
不平等條約體系徹底崩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者互為依存、缺一不可,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地緣戰略的維度看,中國抗戰的勝利不僅帶來了東亞戰略格局的巨變,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地緣戰略格局的演變,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出現了轉折性的提升。
在歷史上,中國在東亞長期處於主導地位。從19世紀開始,英美等西方勢力加快了侵略亞洲的步伐,並通過非法的鴉片貿易與戰爭,把控亞洲主導權。到了19世紀后期,在明治維新的基礎上,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加入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列,並由此圖謀侵佔整個亞洲。中國則“如死豬臥地”,到了任人宰割、奴役的地步,國際地位蕩然無存。正是中國堅持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使中國的國際地位獲得空前提升,中國從此成為遏制軍國主義、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開啟了邁向現代大國的新時代。同時,也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唯一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中國軍隊抗擊法西斯時間最早、持續最長、裝備最差,其頑強拼搏和英勇犧牲可歌可泣。這極大地削弱了日本的軍力和財力,始終牽制和消耗著日本陸軍的主力,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日本歷史學家藤原彰在《日本近現代史》中指出,“在對英美開戰后,日本陸軍主要戰場在客觀上仍然是中國大陸”,“它的主力仍然陷在中國戰場上”。
抗戰期間,曾任日本近衛文麿首相顧問的朝日新聞社中國問題專家尾崎秀實已經看到了戰爭的實質,他反復指出:“國民政府所擁有的武力,恐怕並不是多麼了不起的問題,而與支那民族陣線的全面抗日戰爭相沖突,才是更為嚴重的問題”“四億民眾的覺醒與復興的命運,並不是日本一國的勢力所能長期壓服的”。
斯大林深知中國抗日戰爭的分量。作為蘇聯最后一任來華軍事顧問團團長的崔可夫將軍在回憶錄《在華使命》中透露,斯大林接見他時下達的明確任務是“緊緊束縛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讓蘇聯避免兩線作戰”。
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同樣知道中國抗日戰爭的分量。他們在不同場合提到,日軍“南進”將會帶來災難性后果。為此,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加大了對華援助力度,丘吉爾還號召英國軍民效法中國,戰斗到底。
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中國逐漸成為與美、蘇、英並列的四大國之一出現在世界舞台上。1943年1月,《中美新約》《中英新約》先后簽訂,美、英兩國率先廢除了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此后,中國與比利時、挪威、瑞典、荷蘭、法國等國家相繼簽訂了類似條約。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徹底崩潰,中國收回了除香港、澳門外的絕大部分主權。1943年10月,中國與美、英、蘇一起參加簽署了《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肯定了中國在建立未來聯合國組織中的特殊地位。二戰結束時,中國作為主要戰勝國派代表參加了日本投降儀式。1945年4月,在聯合國制憲會議上,中國被確認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被拿破侖定義為“睡獅”的中國,醒了。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