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先鋒
一次民心向背的歷史大考,
為中華民族復興指明方向
民心主宰政黨沉浮,民心左右國家命運。從民心的維度上看,抗日戰爭對中國民主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成為人民甄選民族先鋒的真正試金石。中華民族獨立自由、民主進步的燦爛前景自此豁然開朗。
今天,人們都說,在毛澤東與蔣介石之間,在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歷史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前者而不是后者。
歷史真的這麼直白嗎?歷史難道沒有給后者機會?
顯然並非如此。當時的蔣介石集國家黨、政、軍權力於一身﹔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家及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各國友好人士給予的大量援助均由其支配﹔其麾下還有諸如張自忠、戴安瀾、佟麟閣、謝晉元等一大批甘願為國拋頭顱、洒熱血的將領。
然而,抗戰期間凡是到過重慶和延安的有識之士最后卻都表示:中國的未來在延安。原因何在?
抗戰后期,中國共產黨的表現越發引起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關注。美國軍方向延安派出了上百人的觀察組,對延安進行了為期兩年多的全方位考察,發回了大量研究報告。這些報告以及美國人撰寫的《延安使命》《美國觀察組在延安》等著作,清晰地勾劃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形象輪廓:“青春、有活力、智慧充沛、訓練精良、信仰堅定、自信、堅韌、實際、自我檢討、態度科學、有適應力、有制度、有條理、誠篤、團結、民主、廉潔……”
這些報告與材料的當事人在抗戰尚未結束即得出驚人一致的結論:共產黨將在幾年內成為中國的統治力量,中國的命運不是蔣介石能左右,未來的中國屬於中國共產黨。
為什麼他們如此肯定?這是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片面抗戰,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肯放棄反共政策,特別是到抗戰后期,蔣介石不斷強化獨裁統治,逐漸失去了民心。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實行全民族抗戰路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高度擁護和支持。
抗日根據地,這是一種形似圍棋落子的戰略布勢。它不僅成為游擊戰爭能長期堅持的堅強陣地和全國抗戰的重要堡壘,而且成為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典范和新社會的雛形。
民心向背是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根本區別。中國共產黨開宗明義地表明自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而國民黨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本家的根本利益。兩種力量背道而馳,其演變准備了新中國與舊中國的決戰,直接影響了戰后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歷史走向,也指引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方向。
最終,中國踏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開辟了通往現代化的前進方向,中華民族開始了自己偉大復興的征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抗日戰爭亦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樞紐,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甄選的民族先鋒,是歷史選擇的時代先鋒。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