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外媒:殲11D未配有源相控陣雷達 性能接近舊版蘇35 

2015年09月01日09:34  來源:環球網  手機看新聞

《漢和防務評論》雜志9月刊發表文章稱,2015年4月殲-11D多用途戰機完成首飛。經內部人士確認,這款戰機的確被命名為殲-11D,其研發計劃已經持續了四年以上。由於空氣動力結構,尤其是雷達整流罩的改變,使得在研發和測試上殲-11D遠比殲16要困難得多。雷達整流罩的改變是為了適應新天線的外形,同時提升機身隱身性能及飛行員視野。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殲-11D戰斗機有其獨特創新,而且在努力消除蘇-27SK的設計影響。

殲-11D的配置完全在意料之中。殲-11戰斗機的設計基礎是蘇-27SK,其改進和升級也是按照蘇-27的步驟進行的。裝備有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並採用鴨翼布局的雙座版蘇-27即為升級型蘇-30MKI/MKM戰斗機,配備有無源相控陣雷達和新型發動機的單座型蘇-27即為升級型蘇-35戰斗機。得益於技術及航空工業的優勢,俄羅斯能夠一步完成的跨越,而中國可能需要兩到三次才能完成。蘇-35戰斗機就是最好的例証。

當然,殲-11D的升級主要側重於電子設備和雷達方面。該型機沿用了殲-11B的機身結構。至於涂裝方面,相比殲-11A使用了更多的復合材料。一組詳細的對比照片顯示,作為殲-11B的最新升級機型,殲-11D的垂直尾翼和機翼使用了大量復合材料。和殲-11A不同的是,殲-11D和殲-11B的水平尾翼全部由復合材料制成,這意味著,這兩種機型的機身復合材料佔比將達到10%。顯然,和美國及歐洲的戰機相比,這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盡管如此,中航工業還是實現了實質性的跨越。

至於殲-11D機身結構的其他改進,已經有了很多分析報告。例如,機翼的武器挂架提升到了3+3,裝有翼尖發射導軌等。所有這些升級努力都是為了使用更多的復合材料,以減輕機身整體重量,達到攜帶更多武器的目的。殲-11D的最終武器挂架數量可能達到12-14個,而蘇-35則有14個武器挂架。

有人推測,殲-11D就是單座版的殲-16,但是文章認為:拿殲-11D和殲-16作比較是不明智的。首先,二者的雷達系統應用完全不同。有許多人包括西方媒體都認為殲-11D和殲-16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可能是被那些推測所誤導。這些相關報道並不嚴謹。這些結論的証據何在?不打算雷達整流罩看看,就不能得出這種結論。歐洲自己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哪?哪種類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量產?事實上,歐洲現在所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還在測試當中。“漢和防務評論”並不排除殲-11D和殲-16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可能性,但從已知情報來看,殲-11D更可能和殲-10B一樣搭載無源相控陣雷達,論據如下:

戰斗機雷達整流罩外形,甚至其涂裝,都不能不考慮周詳。為了方便維護,相同型號或系統的雷達一般採用相同涂裝的整流罩。毋庸置疑,殲-10B在試飛期間呈現的整流罩與殲-11D照片上的整流罩有著相同的顏色和結構,整流罩呈現微微下垂的狀態。這是否意味著兩種機型的雷達系統屬於同一系列,而殲-11D為了增大功耗和輸出功率而採用了更大的天線?

殲-10B搭載的雷達系統是有源相控陣雷達,還是無相控陣雷達?如今,該討論已經沒有了意義。“漢和防務評論”一開始就肯定是無源相控陣雷達。在許多內部展覽會上,新雷達系統的圖片早已露相。相關介紹對此問題早已明確:殲-10B戰斗機搭載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然而,在一些最新的展覽會上,確實有圖片帶有“殲-11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字樣。

在2012年中國航空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空軍裝備展覽會上,無源相控陣雷達的圖片首次亮相。介紹中提到,由第十四研究所研制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同時對其中四個進行打擊。天線表面帶有8個敵我識別器(IFF)天線,這是俄式無源相控陣雷達的典型設計。無論是西方還是俄羅斯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均沒有此布局。

敵我識別器天線是被加裝在主天線上,還是作為獨立單元,並不能妄下定論,這涉及到雷達工業的基本原則和設計理念。在這方面,中國無源相控陣雷達將繼續受到俄羅斯設計理念的影響。

此外,由607研究所設計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並沒有以圖片或原型的形式在公眾前露面。此秘密研發計劃大約在2005年啟動。至於為什麼殲-10B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公之於眾,“漢和防務評論”推測其目的是開拓國際軍火市場。事實上,中國已經通過內部渠道將其推銷給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許多國家。中國於1999年從俄羅斯採購PERO雷達天線,這種型號的天線就是俄制PERO雷達天線的升級版。607研究所曾公開一組PERO雷達天線,那時“漢和防務評論”也曾做過相關報道。

中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發進行的非常順利。在2012年中國空軍裝備展覽會上,曾有一則沒有任何圖片的相關介紹。根據雷達整流罩的外表可推測,圖204雷達驗証機明顯服務於殲-20戰斗機項目。2014年6月,此驗証機依然在測試飛行當中。2013年,有人注意到殲-11系列戰斗機上有相控陣雷達的影子。這些最新的進展表明:和超級蘇-30MKI/MKM、蘇-35+5和F-15S戰斗機的升級路徑相似,未來版本的殲-11將會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

然而,事實上殲-11D和殲-10B的雷達整流罩有著相同的結構和涂裝,“漢和防務評論”認為目前殲-11D搭載著和殲-10B相同的無源相控陣雷達。

目前,俄羅斯、中國以及歐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仍處於測試階段。俄羅斯和中國有能力在蘇-35和殲-11D上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然而為什麼他們依舊搭載無源相控陣雷達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雷達系統的成熟度。美國和日本發展有源相控陣雷達用了超過25年。

如何降低有源相控陣雷達 T\R模塊的成本?如何量產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天線?這是最為困難的問題。在2013年末,漢和防務評論仍就該話題和俄羅斯兩個雷達設計局進行過討論。他們那時的答案是俄羅斯依然沒有解決降低成本和量產有源相控陣雷達 T/R模塊的問題。

降低戰機的總成本又是一大難題。如果蘇-35、殲-11D和殲-10B均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那總成本將急劇增加。解放軍空軍會接受嗎?特別是,大量的殲-7和殲-8戰機將被更換,殲-11D和殲-10B的需求會很大。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