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軍“雪球” 翻滾不停
日本是亞洲軍事強國,其暴力機關——自衛隊也早已感染病毒。軍方鷹派同右翼政客互為后援,一齊發力,推動國家“向右轉”。因此“右翼暴走症”實為“狂躁型精神病”,極具攻擊性。
上世紀50年代初,圍繞重整軍備問題,日本國內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以社會黨為代表的和平民主力量,反對重新武裝﹔一種是統治集團中的鷹派,主張立即籌建軍隊。后者在美國的扶持下,鼓吹“自衛戰爭有理”,拋棄了非武裝中立主義,使日本重新走上軍備道路,並啟用舊日軍,在短時期內建立自衛武裝,實現了警察預備隊向自衛隊的轉變。雖然小事靠自己,大事靠美國,但日本畢竟邁出了重要一步,還定下了軍力、國力並進的發展原則。
日本陸海空三自衛隊建立后,面臨著充實與發展的任務,軍隊建設的基本方針也需要法律化。1956年7月,根據《防衛廳設置法》,日本成立了“國防會議”。翌年5月20日,經國防會議通過,由內閣會議批准,戰后日本“國防基本方針”出台。該方針提出“質量建軍”,為今后的自衛隊建設規定了基本方向。
1958—1976年間,日本先后實行了四次防衛力量發展計劃,提出了“有效應對常規武器局部戰爭”的建軍目標,並確立“三自衛隊均衡發展、海空優先考慮”的原則。計劃明確了裝備現代化要以導彈的現代化為首要目標,並實現了航空自衛隊主力戰斗機的更新換代。這些富有攻擊性的做法早已背離了“和平憲法”精神,日本開始了真正自我發展軍力的時代,一旦形勢需要,即可向大規模軍備過渡。
1976年,隨著“四次防”的完成,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軍事力量長期發展計劃“76大綱”,並提出“基礎防衛力量構想”的建軍理論。主要內容包括:擁有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保持均衡的組織機構和兵力部署、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官兵隊伍、具有迅速向新的防御態勢過渡的能力。
經過多年慘淡經營,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日本終於“咸魚翻身”,建軍目標早已不滿足於自衛,而是成為地區性軍事強國,並爭取同美國平起平坐。右翼分子更要求改變日本“經濟大國、政治小國、軍事弱國”的形象,實現由“特殊國家”向“國際國家”的轉變,由“列島守備”向“前方展開”的轉變,不再消極防御,力圖先發制人。右翼分子還堅持以鄰為敵的冷戰思維,認為日本軍力要同假想敵國保持平衡。
冷戰結束至今,日本先后推出“95大綱”“04大綱”“10大綱”和“13大綱”,加速推進自衛隊現代化,更加強調軍事力量運用上的快速、機動和靈活性,偵察監視上的持續性,任務上的多樣性,裝備上的高技術性和參與上的主動性,並在2007年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提高了軍事部門的話語權。安倍政府提出防衛力量建設數量質量並重原則,扯起“為世界和平與安定、確保繁榮發展做貢獻”的大旗,將觸手擴展到全球范圍。當初,明治天皇頒布詔書宣稱:“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當今右翼野心遠不止於此,他們不僅想奪取海洋霸權,還企圖染指太空,爭奪新戰場的制高點。
防務當局在國家安全事務中的決策權大幅提高,是“右翼暴走症”發作的先兆。日本政府至今拒絕深入反省,“自衛隊”卻已經在實質上完成了向“正常國家軍隊”的轉型。這個磨刀霍霍的“和平國家”,距離“潛伏期”結束恐為時不遠。(軍事科學院 武養浩)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