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開展“長征人走長征路”活動紀實
人民網>>軍事>>正文

長征路上的紅色回響【2】

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開展“長征人走長征路”活動紀實

吳瑩、汪玉成

2015年09月15日14:58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重走長征路,一次精神尋根的歷程

在江西瑞金,小學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說的“紅井”就在這裡。來到這裡的人,都要嘗一嘗當年毛主席帶領戰士和群眾打出的井水。85年過去了,這口井裡的水依然清冽甘甜。

“作為人民子弟兵,我們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老區人民的恩情,應常懷飲水思源、反哺報恩之心!” 紅井前,醫療隊的專家們駐足沉思。

參觀葉坪革命舊址群、紅井區舊址群、古田會議舊址、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遵義會議紀念館、延安革命博物館,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每次義診結束后,醫療隊都要走訪當地老紅軍、瞻仰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心靈一次次得到革命洗禮和熏陶。

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先烈事跡,都見証了那段不同尋常的艱苦革命歲月,凝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鮮血和汗水,記載了那段軍民一家共抗敵的紅色歷史。醫療隊員們對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革命老區人民的偉大付出有了更切身的體會。

觸摸歷史、誦讀歷史,不只是為了感受那份光榮和責任,更是為了充分汲取歷史營養,更好地延續那種沖破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牟旆博士在給醫院同事們的微信中寫道:作為新時代的人民軍醫,對英烈們最好的致敬就是繼承和發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堅定信念,不畏艱苦,在醫療工作中做出好成績。

“長征在我心中,再不是薄薄幾頁紙的教科書,也不單單是毛主席筆下激昂澎湃的《長征》組詩,而是一段鮮活的歷史、一代人的追尋。”消化科丁凱博士也深有感觸地說。

重走長征路,不忘老兵情。今年已77歲的廖萬清院士是這次醫療服務隊中年齡最大的成員。來到88歲的老兵華立模家中,兩人的手就緊握不放,在診斷老人患有嚴重皮膚病后,廖萬清親手為老人敷上藥,承諾免費接老人到上海進行后續治療。臨別時,老人將大家送到門口,就像當年百姓送紅軍,惜別之情溢於言表。

在瑞金,醫療隊探訪了紅軍遺孀王淑賢,得知老人患有骨關節、眼疾和風濕等多種疾病后,專家們診斷后寫下詳細的治療方案和注意事項,留下了聯系電話,並送上慰問金和物品。王淑賢老人拉著隊員的手親切地說:“謝謝你們,在你們身上,看到了當年紅軍的好作風、好傳統。”

在遵義,已是101歲高齡的老紅軍王道金得知醫療隊要去看望他,特意穿上了他珍藏的紅軍軍裝,專家一行給他送去了鮮花、常用常備藥品和祝福。得知老人關節不好,不宜站立,侯春林教授為他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並教給他一套腿部保健操,老人開心不已。就在道別時,這位老紅軍在醫護人員的攙扶下站了起來:“我要站起來跟你們合張影!”老人的舉動讓在場每個人為之感動和敬佩。

延安八一敬老院,身著軍裝的醫療隊員們的到來,讓住在這裡的老紅軍們很是激動。在這裡,記者有幸見到了95歲高齡的老紅軍庄生德,一身褪色的軍裝挂滿了軍功章,沉重的呼吸聲卻提示著老人已是風燭殘年。然而,憶起那段熱血激蕩的崢嶸歲月,老人仿佛又回復年輕神採,精氣神十足,激動時揮舞著滿是皺紋的雙手,憤慨時把桌子敲打著“砰砰”作響,描述著當時的情景。

1934年,不滿14歲的庄生德參加了陝北紅軍靖邊警衛隊。1936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在山西襄寧,庄德生第一次和日本鬼子“干上了”。在長達兩年的保衛河防作戰中,庄生德左腿負了傷。他說,自己算是命大,是幸運的,但他的很多戰友卻再也沒能回來。“穿上八路軍的軍裝就是軍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我得到的命令就是守住渡口,不讓一個日本鬼子過河!”在老人的身上,除了感受到身為軍人的責任感,更多的是那種毫無畏懼、誓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生命鋪就的長征路,從贛南一直鋪到陝北。

一路走來,沿著紅軍的足跡,追尋先烈的革命精神,緬懷黨的光輝歷史,受到一次次心靈的洗禮,大家也從從內心深處理解了“長征精神”的深刻寓意——紅軍從失敗走向勝利、從困境走向輝煌,不僅得益於正確的政治路線、得當的軍事指揮,更是對共產主義的執著信仰,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正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才得以復興,成功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黃子娟)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