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開展“長征人走長征路”活動紀實
人民網>>軍事>>正文

長征路上的紅色回響【3】

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開展“長征人走長征路”活動紀實

吳瑩、汪玉成

2015年09月15日14:58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爭做長征人,立起當代軍醫好樣子

一路行進,一個18歲的紅軍戰士形象深深烙在了大家的腦海裡。

鳳凰山南麓有座紅軍山,山上有座“紅軍墳”,墳前矗立著一尊紅軍女衛生員懷抱病弱孩子專注喂藥的銅像,銅像前的香爐清香繚繞。1935年,廣西籍戰士龍思泉因替老百姓治病耽誤行軍而被敵人殺害,因當時不知其名,鄉親們便稱他“小紅”。幾十年后,他的故事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演化成了“紅軍菩薩”,方圓幾百裡的百姓當中,流傳著摸銅像可以消災祛病的說法。

這個淒美的故事感染著每一名隊員。“紅軍菩薩”是對一個個像龍思泉這樣心裡裝著勞苦大眾的紅軍戰士最朴素、最崇高的褒獎,是老一代軍醫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而新時期的人民軍醫應該是個什麼樣子?拜謁紅軍戰士龍思泉之余,大家不斷地拷問著自己。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真菌病學專家、皮膚性病學專家廖萬清長期致力於醫學真菌病學的研究,在我國首次發現了9種新的病原真菌及新的疾病類型,對隱球菌腦膜炎的診治及軍隊真菌病的防治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即便是77歲高齡,他仍兩次隨團到革命老區。廖院士說到,“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夢想就等於沒有靈魂,希望我們年輕一代的人民軍醫像革命先烈走長征那樣,為了理想追求不斷、矢志不移,為了事業百折不撓、堅忍不拔,把醫學這項事業做得更好。”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時針撥回到以前——

高山海島、邊防一線,長征醫院的醫務志願者團隊常年為駐扎在這裡的官兵及家屬提供醫療保障,打通服務官兵“最后一公裡”,被譽為官兵健康“守護神”﹔

西非大陸,埃博拉病毒肆虐之際,7名醫護人員跟隨醫療隊奔赴利比裡亞,60多天時間裡,他們不畏惡劣環境和凶險疫情,胸懷大愛與死神爭分奪秒地賽跑﹔

上海外灘陳毅廣場擁擠踩踏事故現場,長征醫院15個科室近百名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完成集結,快速搭建一條搶救生命的“綠色通道”,當地政府領導稱贊“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

……

“今天的人民軍醫,拿什麼讓人民愛戴擁護?靠什麼讓戰士放心托付?就是要技術精湛、能打勝仗,就是要向長征路上的前輩們那樣,勇於迎難而上,不斷攻克難關。”普外科主任胡志前在日記裡寫道:“如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得益於革命先輩所賜,但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躺倒在先人的成績簿上坐享其成。作為新時代的人民軍醫,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放心間,傾情傾心為老百姓解決病患之痛!”

游刃於顱腦“禁區”,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跡的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侯立軍,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項,22篇學術論文在國際知名雜志上發表,多個手術開國內先河。這次走進革命老區,他受延安市人民醫院邀請,為醫護人員講課,原定9點多結束的授課一直持續到凌晨兩點多。他告訴記者:“這次走進老區,深感作為一名軍隊醫務工作者,必須帶領團隊刻苦攻關,把更多、更先進的醫療技術帶給基層官兵的同時也造福社會。”

“深入革命老區開展醫療服務活動,就是要不斷強化新時期人民軍醫忠誠使命的擔當意識,自覺踐行好人民軍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醫院院長鄭興東告訴記者,為提升老區醫療技術水平,該院與遵義市人民政府就開展醫療合作幫帶達成了初步協議,將與龍岩市第二醫院、遵義醫學院、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以及延安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合作幫扶關系,從醫療技術、人才培養、遠程醫療指導等方面開展共建合作,進行長期幫扶,在老區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對於長征醫院的“長征人”來說,“長征人走長征路”活動雖結束,但他們“牢記使命、為民服務”的征程卻是一個新新起點。記者不僅感嘆,紅色軍醫長征行,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大愛為人民,立起軍醫好樣子﹔紅色軍醫長征行,帶著一顆敬仰的心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紅色軍醫長征行,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幫帶老區,共同造福社會。在追尋紅色足跡中前行,紅色的血脈基因已在“長征人”身體裡滾滾流淌,生生不息,他們用真摯行動矗立起一座愛民奉獻的豐碑,用實際行動立起了新時代軍醫好樣子。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黃子娟)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