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詳解俄軍事改革:理順領導指揮體制 合並重組軍區

2015年10月05日10:34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相關報道:

 

資料圖:參加閱兵的俄羅斯軍人

人民網北京10月5日電 (閆嘉琪 邱越)我們常說,俄羅斯是一個戰斗民族,是一個尚武的民族。1991年12月蘇聯解體,讓俄羅斯民族蒙羞,造成永遠的傷痛。1992年5月,俄羅斯軍隊正式組建,並從此開始了過程復雜曲折、內容廣泛深刻的軍事改革歷程。

軍事專家李抒音近日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俄羅斯建軍以來的建設實際上就是一部俄軍改革史”。俄羅斯的軍事改革,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葉利欽時期、2000年至2008年的普京和梅德韋杰夫時期,以及2008年至2012年期間的“新面貌”改革。此后,從2012年到現在,還在對“新面貌”改革進行糾偏和調整。20多年來,俄羅斯軍隊一直在不停地改革,探索如何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以保持其軍事強國地位,這場改革至今仍在路上。

俄羅斯軍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現代職業化軍隊。為此,俄羅斯以軍隊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部隊結構等為重點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成效顯著,初步實現了由蘇聯時期的大動員型向信息化時代機動常備型軍隊的轉變。

理順軍隊領導指揮體制,提升管理效率

軍事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實質是對國防和軍隊權利利益的再分配和職權關系的再調整,意在建立決策更科學、管理更高效、指揮更便捷的軍事組織系統。這也是軍事改革最困難的領域,既需要改革者看清未來戰爭形態,還需要鐵腕推進,打破既有格局,觸動部分人的權力和利益“奶酪”。

俄羅斯國防領導指揮體制的改革,最重要的目標是實現軍隊建設管理和作戰指揮職能的分離,即軍政和軍令的分離,從而實現軍隊的專業化建設與管理,同時適應聯合作戰的高效作戰指揮,打贏未來戰爭。

俄羅斯軍隊如今已基本實現軍政與軍令的分離。作戰指揮鏈條由“總統、國防部長-總參謀部-聯合作戰司令部/獨立兵種司令部-部隊”四級指揮機構組成,其中,總統和國防部長負責戰略決策,職能領域作戰指揮的重心在總參謀部,地區性作戰指揮的重心在聯合作戰司令部。建設管理鏈條由“總統、國防部長-軍兵種司令部-軍區-部隊”四級機構組成,重心在國防部機關和軍兵種司令部。

值得關注的是,俄羅斯軍事領導指揮體制改革歷經曲折,取得今天的成績非常不易。

葉利欽時期,在國防改革的各種阻力面前顯得猶豫不決。1992年,俄羅斯《國防法》規定國防部要實行文職化,但這項改革卻無實質性推進,就連期間的幾任國防部長都清一色都是軍人身份。在這個時期,在領導指揮體制最大的功勞是將國防領導權向總統集權,把武裝力量的全部指揮權都集中到總統手中,國防部直接隸屬總統。

李抒音介紹稱,俄羅斯軍隊早期的總參謀部權力很大,幾乎掌控著整個軍隊。俄《國防法》規定“總參謀部是武裝力量的基本指揮機關,總統和國防部長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軍隊實施指揮。”這一規定使總參謀長享有較大的權力,比如可以越過國防部長向總統匯報,造成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在對軍隊的領導管理權上關系不清。在葉利欽執政后期,俄軍在改革方案方面發生激烈的“將帥之爭”。當時,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與軍隊總參謀長克瓦寧大將就俄軍改革的具體措施分歧極大,難以調和。

200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修訂《國防法》,重新調整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的關系,把原來《國防法》規定的“國防部長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隊武裝力量實施指揮”,改為“國防部長通過國防部對武裝力量實施指揮”的原則。同時規定國防部長對總參謀部的活動實施領導。這就意味著,俄羅斯軍隊領導體制中,將領導權集中到國防部長手裡,總參謀部被定位為國防部的軍事指揮機關,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某種“平起平坐”的現象不再存在,領導指揮關系得以理順。此后,俄軍高層的矛盾大幅減少。

從2004年開始,俄軍剝離了總參謀部的大部分行政功能,將之交給國防部其他部門負責,實現了國防部與總參謀部之間軍政與軍令系統的適度分離。自此,俄羅斯軍隊的改革才走上了快車道。

適應聯合作戰合並重組軍區,剝奪軍種作戰指揮權

二戰后歷次戰爭証明,戰爭的基本類型已經從世界大戰向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轉變,加之信息和網絡技術的高度發展,客觀上要求軍隊大幅提高指揮效率,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成為各國的普遍做法,同時不斷下移聯合作戰指揮重心。俄羅斯在聯合作戰體制方面探索了近20年,直到2008年的“新面貌”改革才取得突破性進展。

俄羅斯的軍區制由來已久,軍區制的改革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蘇聯時期,蘇軍曾設立過多達30多個軍區,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將其縮減為8個,后又重組為莫斯科、列寧格勒、北高加索、伏爾加河沿岸-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6個軍區。俄軍原有軍事指揮體制繼承自蘇軍,集作戰指揮和行政管理權於一體,職能和機構重疊,難以適應聯合作戰快速高效的要求。

俄羅斯軍隊一直希望建立類似美軍那樣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在戰役層級,俄軍在1997年就規定了軍區聯合作戰指揮的職能,但由於軍種不肯交出指揮權,建立的戰略-戰役司令部變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相關的改革一直停留在增減軍區數量上,沒能建立具有實質意義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

2008年的俄格戰爭,暴露出俄軍無法有效地組織起黑海艦隊和陸軍以及空軍部隊的戰場協同、聯合指揮效率低下等問題。俄軍因此下定決心對軍區體制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戰略方向上的戰略-戰役聯合指揮機構。

俄軍啟動“新面貌”改革后,改革設計者基於此前的改革經驗教訓認識到,軍區體制既不能拋棄,也不能原樣不動,應該依托軍區改造軍區。為此,2010年12月1日,俄軍宣布將原來的6大軍區合並為4大軍區,即西部軍區、東部軍區、南部軍區、中部軍區。此次改革對軍區職能和戰略-戰役指揮關系進行了幾項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俄軍在軍區司令部基礎上組建聯合戰略司令部﹔其次,軍種司令部退出作戰指揮鏈,總參謀部和軍種原來涉及的戰區層級指揮權交由軍區負責﹔另外,修改軍區條例,統一指揮權,從法律上規定聯合戰略司令部,即軍區機關對戰區轄區范圍內陸海空常規力量和其他強力部門部隊實施統一指揮。至此,經過十多年的探索,俄羅斯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終於成型。

這次的軍區改革,雖然字面上仍然叫“軍區”,但此“軍區”概念的內涵已不同以往。改革后的每個軍區就是一個戰區,也代表著一個戰略方向,實現了軍區、戰區與戰略方向的統一。軍區轉變為聯合戰略司令部,軍區司令統一指揮戰區內除了戰略核力量以外的所有常規力量,包括空海軍。空海軍司令的作戰指揮權上交到總參謀部,由於陸軍原本就沒有作戰指揮權,故而陸海空三個軍種司令部全部退出作戰指揮鏈,專事“養兵”,也就是負責各類軍事行政業務。

不過,這項讓軍種司令部放權的改革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改革設計者為此不惜動用強硬手段。改革中,為了建立以聯合戰略司令部為重心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總統梅德韋杰夫和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面對來自軍種的阻力絕不妥協,強行將軍種中央指揮所並入總參謀部,軍種總司令退出作戰指揮鏈。為了確保軍種順利交權,梅德韋杰夫甚至於同一天解除了空軍和海軍總司令的職務,有力地震懾了改革的反對者。

分享到:
(責編:閆嘉琪、黃子娟)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