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聯合軍樂團訓練場景。 中新社發宋吉河攝
印記·種子
聽,那激昂雄渾的軍樂﹔聽,那震撼人心的合唱﹔聽,那小樹拔節的聲音!
那是一種成長,健壯的樹干,翠綠的葉片,無不印証著它的茁壯﹔那是一種成熟,看不到滄桑的皺紋,卻能感覺到它蓬勃的力量﹔那是一種印記,它烙印在身體上,更是深深地銘刻在心靈深處!
“從軍樂中,我讀懂了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和這支軍隊的歷史。”來自第二炮兵女子導彈發射連的導彈發射號手、藏族女兵丹巴拉姆,也是聯合軍樂團的一名小號演奏員。從“點火”大國長劍的號手,到奏響軍樂的文藝戰士,丹巴拉姆說,印象最深的是從這音樂中感悟到了前輩的艱辛、和平的珍貴和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她說,演奏的樂曲中,最熟悉的就是《國歌》,爺爺每次聽到《國歌》時,都會神情庄重、緊握雙拳,經歷過舊社會的爺爺對今天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來到閱兵村后,丹巴拉姆找來學習資料,更加讀懂了《國歌》背后的故事。她告訴記者:“我的臉晒黑了,可心卻更加亮堂,演奏的曲子更有情感了。”
從閱兵訓練基地到天安門,這一路走過,是無數個堅定與堅韌足跡。它們匯成一條河,譜成一首歌,讓這一支支向著太陽的隊伍,唱出了足跡的鏗鏘有力。“堅持住、堅持住”,這幾乎成為合唱團二大隊的隊員李禹成的口頭禪。這個當兵之前連襪子都沒有洗過的90后,卻在閱兵訓練基地中經受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苦與累。他在日記中寫道:“衣服就像涂了膠水一樣糊在身上。”可當三軍儀仗隊從自己身邊走過的時候,他卻哭得稀裡嘩啦,而當坦克裝甲車引領著鐵甲洪流從眼前開過時,他竟覺得這揮發出的機油都是香的。那一刻,他的腳就像釘子一樣釘在了水泥地上,因為那一刻,他讀懂了何為“強軍”,何為“興軍”!
都說部隊是個大熔爐,而閱兵訓練基地則給這個大熔爐又添了一把火。來自空軍院校的合唱隊員劉一臻,入伍前就是一個才子,譜過曲、寫過詞的他,回頭看看那一段在流行音樂圈裡浪跡的腳步,不由地感嘆道:“唱著這軍歌,聽著這軍樂,我少了些脂粉氣,多了些英雄膽。”“音樂,應該是能震撼靈魂的!”而被震撼的劉一臻,覺得烈日“把自己都晒成了鋼”!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