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空軍試飛員
有人說:藍天探險的試飛是世界公認的極富冒險性的職業,試飛員被稱為獨具虎膽、叩問天門的英雄!他們就像是踩著鋼絲的舞者,隻有勇氣與技藝俱佳才能完成令人嘆為觀止的演出,否則就會墜入萬仗深淵。
也有人說,試飛試驗極其重要,與設計和制造並列為航空工業的三大支柱。發達國家新飛機的試飛周期佔到研制周期的50%—55%﹔試飛經費佔研制經費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任何一個希望建立強大航空工業的國家,都必須擁有優秀的試飛員隊伍。
而在我國空軍試飛部隊裡就有這樣一批頂尖的試飛員,他們一次次制服發怒的戰鷹,在人們驚魂未定中平安歸來﹔一次次為戰鷹找到病因,讓眉頭緊鎖的設計者豁然開朗﹔一次次成功提高戰鷹性能,令飛行員們信心倍增﹔一次次駕駛新型戰鷹騰空而起,使中國人的脊梁越挺越直……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空軍試飛員,了解他們如何憑借虎膽鐵翼為戰鷹鋪就藍天坦途。
“我們反對實力政治,但沒有實力絕對不行!”為了戰鷹加速發展,空軍試飛員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奮勇當先、苦練精飛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軍事格局經歷了巨大的震蕩。國不可一日無防,軍不可一日無備。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歷史重任在肩,我軍武器裝備現狀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令人憂心如焚。如何在角逐激烈的世界新軍事變革中佔有一席之地,成為黨和國家決策層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隨著我國新型戰機研制步伐的開啟,我國航空領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試飛員也面臨著嚴峻考驗。
“中國有試飛員嗎?你們的飛機都是仿制的,要試飛員干什麼?”這是原空軍某試飛大隊大隊長雷強,在1993年出國培訓時,某國教官對他說的第一句話,至今想起來,還是那麼的響亮刺耳。其實很多出國培訓的試飛員,都曾被這樣深深刺痛過。為了我國的航空工業不被人看不起,為了我國的軍人能抬起頭,以李中華、雷強、張景亭為代表的第三代試飛員開始了艱難的跋涉。
如果說第一代試飛員是勇氣型的,第二代試飛員是技術型的,那麼第三代試飛員就是專家型的,上天他們要有比鷹還嫻熟的飛行技術,落地他們必須是合格的飛機設計師。為了達到這一要求,他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米格-21失速尾旋,按規定不能超過3圈。雷強在試飛了100多次后,將這個動作飛到了4圈。“眼鏡蛇”機動、小速度斤斗、躍升側轉等高難科目,外國教員不肯帶教,空軍某試飛團團長張景亭他們就纏著不放,想辦法練習,最后全部熟練掌握。一家國際試飛員學院院長伸出大拇指:“你們飛得很好,中國試飛員是一流的。”一位科研人員評價他們“飛出來的數據,比在計算機上仿真模擬出來的還准。”
同時,他們還如飢似渴地學習《空氣動力學》、《氣象學》、《飛機設計原理》等系統新理論知識﹔不知疲倦地跑飛機設計所、飛機制造車間,了解掌握飛機線路怎麼走,管路結構是什麼狀態,會發生什麼故障……他們根據自己掌握的航空理論知識,對新型戰機的設計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某新型戰機的座艙、起落架等方面改進,就提出意見、建議近千條。不僅如此,他們還直接參與設計,某新型戰鷹飛機的手柄、油門杆等,都是他們用橡皮泥一點一點捏出來的,浸透著他們的心血和汗水。
新型戰機研制最關鍵的一環,是飛行控制律設計。因為研制中的飛機是一個待調整的產品,設計人員沒有空中感覺,隻能依靠飛行員反饋信息,反復改動,不斷完善。這不僅完全依賴試飛員,同時也對他們提出很高的要求。在進行飛行控制律第一輪試驗時,雷強、錢學林等5名試飛員,在飛行品質模擬台上一呆就是10天,按照設計人員的要求反復演練。一個飛行試驗課目,往往要做上百次,並且飛完后,每個飛行員都要作一個詳細的記錄,飛行感受是否靈敏,或者感覺飛機哪個地方需要改進,都要反饋到設計部門,進行再修正設計,之后再飛,如此反復,直到找到一組最佳的數據。
上一頁 | 下一頁 |